1.“我职场最黄金的3年,喂狗了”
最近互联网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市值迅速蒸发,各大公司即将裁员的消息上了热搜。
网传裁员,待考证
我认识的Rita最近就被裁员了。
从毕业起就进入了某互联网大厂的她,在运营组一做就是3年。
不敢摸鱼、从不请假、加班晚了就住在公司,仿佛一切都是常规操作,她从未质疑过值不值得。
同期入职的小伙伴早就当上了组长/主管,独立带项目;而自己别说升职,连调薪的资格都没混上;3年来,她已经成为了“业务熟手”,却迟迟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终于!她盼到新人Aaron来,领导让她“带带Aaron”。这次能升职加薪了吧,她想着。可是短短半年后,却变成了“你看看Aaron是怎么做的”。
“Aaron怎么做的?Aaron还是我带的嘞!”
这样的工作不干也罢!可还没等Rita提离职,领导找她来了,说因为业务调整,运营组要缩编了,优化名单上有她。
“我职场最黄金的3年,喂狗了!”Rita发了个朋友圈,想了想,设为了仅自己可见。
Rita办离职手续的那天,Aaron正式成为运营组组长。
真是不识货!
眼看年关将至,Rita索性提前给自己放了个假,休息够了再重振旗鼓。
可她没想到的是,年后到现在也有1个月了,投出去的简历却迟迟没有回音。
Rita想着肯定是自己投递简历还不够,每天几乎都泡在招聘APP上,结果好巧不巧,竟然看到前东家在大规模招聘的消息。
起初,她以为大规模招人的应该是其他业务线,毕竟裁员时,跟她说的清清楚楚,是因为业务调整。联想到互联网行业发展不景气,巨头们也都在拼命找出路,倒也合理。
谁承想,竟然,她曾经的岗位也赫然在列!
这深深的刺痛了Rita。她第一次质疑,曾经的辛苦值不值得。
“努力”在这样的环境里,似乎最不值一提。
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2.“大厂最不看重的就是努力”
在大厂从来不缺能拼的人,要不然“卷”也不会流行起来了。
但是仅有“夜以继日的勤奋”,并不能得到大厂的长久青睐,Rita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大厂更看重人的综合实力,业务能力要强、能力项要全面、“软实力”不可缺少。
对竞品的调研能力、对最新风向的掌握能力、跨部门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算是软实力的一部分。
同样工作环境成长起来的Aaron,不仅在去年声势浩大的裁员浪潮中得以幸免,甚至在年底还升了职。他是如何做到游刃有余呢?
Aaron一直是个目的性特别强的人。
他大二那年就在为进大厂做准备了,为此,他每年暑假都在各互联网公司实习,实习方向也聚焦在短视频运营的领域。
彼时正是短视频运营的井喷时期,他凭借在几个项目中不错的成果,毕业那年顺利进了心仪的大厂。
工作后的Aaron也没有就此放松警惕,晚上的朋友圈里也总能看到他学习的动态。
其实,Rita不是没想过学习,可是琳琅满目的学习资料、昂贵的课程费用、缺乏持续性的自制力,成为了压在她身上的几座大山,分分钟逼她走进“我在实践中学习就够了,谁还能有我努力”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