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智能交通”, 梧桐车联助力车路协同让网联汽车更智慧
2022-03-15 17:06:4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今年两会,多名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围绕智能交通展开,内容涉及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多个方面。这并不是“智慧交通”第一次成为两会的高频词,此前数年均有相关涉及智能交通的建议提案。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智能交通是重要组成部分和政策抓手;而在智慧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正展现广阔的产业潜力和市场空间。此前,住建部和工信部已经发布了两批“双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名单。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进入商业化前期阶段,我国汽车行业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在网联终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领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说,“可喜的是,目前有很多中国企业都在朝此方向努力。”
 
梧桐车联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拥有一个从上游硬件到中游系统、平台及至下游应用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中游的系统平台融合软硬件、链接上下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领域,多家企业陆续布局。
 
梧桐车联作为车联网企业代表之一,输出包括智能座舱整体设计、智能网联车载操作系统、定制化语音及人工智能组建、大数据平台及分析系统、个性化应用及运营等全方面的产品和服务。在智能场景打造、精准化用品服务和产品推荐等方面,联合开发者推出了智能化场景服务,促进了车联网生态的发展。
 
想要构建良性的车联网生态产业链,离不开车联网企业与汽车企业的“软硬协同”。一直以来,梧桐车联致力于规划“中央计算下的座舱新形态+智慧交通”为核心的新生态,在全新的域控制器的融合、中央计算单元和中央操作系统的构建、SOA架构的落地和发展等整车技术的变化方面进行深度实践和探索,而这最终将为全产业链的系统和生态技术迭代带来正面助力。
 
梧桐车联以用户体验进行自我革新丰富智能座舱场景运用
 
从目前的政策路径和禀赋特征,中国的自动驾驶路线更侧重于“车路协同”,苗圩也提及“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车路协同”,在苗圩看来要真正做到车路协同,一是要抓好智能网联汽车开发,二是要抓好车联网建设。这两者之间有交集,但也各有侧重。车联网方面侧重路,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则侧重车。
 
基于上述要求,智能网联企业需要在车适配的同时,更好地与路形成链接。硬件性能发展让高效的感知融合和决策聚合,未来出行的图景将为两大信息环境决定,一个是智慧交通的外部环境,一个是智能联网的车内环境,两者结合至关重要。
 
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梧桐车联展示了智能网联车载操作解决方案,这是梧桐车联首个深入挖掘高算力座舱硬件潜力的智能网联操作系统的前瞻解决方案,梧桐车联此次展示的高算力解决方案,主要为用户提供了系统类和游戏类两大全新应用,该方案拥有三屏座舱、双屏互动、双FaceID人脸识别、真全双工语音等高算力功能。
 
在不断升级的高算力加持下,梧桐车联让汽车承载了趋于无限的智能应用生态,这将进一步助力交通智能化与网联化协同,支持实现“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促进交通智能化、精细化、低碳化管理。
 
通过系统的链接,梧桐车联从特色鲜明的交互操作、别开生面的娱乐功能和更高级别的人工智能方面挖掘潜力,展现其前瞻理念。除了这些新鲜功能之外,梧桐车联的高算力解决方案还强调了用户体验。
 
在交互操作方面,梧桐车联高算力方案提供全新设计的多屏座舱、自由调整的生态场景桌面、多屏多账户登录的账户体系、快捷流畅的屏间分享以及多音区识别/多屏幕反馈的语音操作等功能,带来智能多模的人车交互。在娱乐功能方面,梧桐车联高算力方案拥有开创性的多屏游戏对战、多屏同APP多开、小场景多开和华丽视觉的星际特效等功能,用户可尽享精彩互动的座舱娱乐。
 
用户体验的提升让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变得不再“冷冰冰”,而是可以切实被用户感觉到的技术能力。
 
此前,人民政协报也刊发《车有没有智慧、路聪不聪明,谁说了算?》一文,围绕让百姓享受智能交通带来的出行便利、将路上的风险关进制度的笼子话题,展开讨论。无人驾驶、车路协同、车联网……老百姓渐渐将这一串略显“冷帅”的炫酷词汇,与自家座驾的自动泊车、智能座舱与智能网联挂上了钩。智能交通时代的拐点已经到来。领先的科技人才红利,加上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产业的创新和颠覆指日可待。
 
以梧桐车联为代表的车联网企业的探索路径也显示了技术前进的方向:尽管从技术角度,自动驾驶仍有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产业角度,车联网企业已经可以先行一步,一方面为驾驶者搭建更为舒适和智慧的驾驶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链接,不断提高智慧交通的效率和实现程度,为便利出行、碳减排带来重要的助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