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地方文化印记,闪现于当地人民精气神里——福建南平
2022-03-25 16:38:1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阳春三月,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五夫镇,清澈的潭溪水流潺潺。溪旁一棵树龄达800多年的参天古樟,依然冠盖如亭、舒朗阔拔。

“这是当年朱熹亲手栽下的樟树。800多年来,它早已成为五夫镇人眼中朱熹的化身。”土生土长的姜立煌,目前任朱子理学研究院院长。

延绵800多年的朱子文化,就如这棵参天古樟一样,深深影响着闽北大地。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继承、整合与创新,创立了具有哲学意义的朱子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并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闽北南平是朱熹故里,70余年的人生中,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闽北,成为朱子理学萌芽、发展、集大成的文化圣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朱子文化传承发展。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年来,让朱子文化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的热潮,正在闽北大地涌动。”南平市政协原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感慨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朱熹园时,张建光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了当地弘扬传承朱子文化的情况。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朱熹园一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深入朱熹故里南平,实地了解当地如何着力建设“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朱子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融入传统习俗、挺进学术高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抒写朱子文化时代新篇。

地方文化印记,闪现于当地人民精气神里

一个地方的文化印记,既体现在外观上,更深藏于内心中,闪现于精气神里。经过朱子文化800年的教化与熏陶,闽北大地拥有了特有的朱子文化气质。在武夷山五夫镇,在南平各地,朱子文化依然深刻影响着这里的百姓生活。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镇,从学、著述、办学授徒40多年,五夫镇也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子功业的地方,是兴贤古街。”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兰林和说。他曾在五夫镇担任镇党委书记多年,对当地的朱子文化十分熟悉。

全长1000余米的兴贤古街,历经千余年的世事沧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宋明时期的建筑,流传着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古街上有一座刻着“过化处”三字的门坊。“这是为纪念朱子所建,‘过’是经过的意思,‘化’则是教化。”兰林和说。牌坊一侧是书院,另一侧是三市街,以前是集市贸易的区域。用一座牌坊将读书场所与喧嚣的市井悄然隔开,从集市上过来的人们到“过化处”,就会自觉停止喧闹,以免影响书院学子的刻苦攻读。“这个门坊的设立,体现了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可以看出五夫镇人对读书的敬畏。”兰林和说。

离“过化处”牌坊不远,就是著名的兴贤书院。朱子早年就读于兴贤书院,学成后便在这里讲学授徒。兰林和介绍:“兴贤书院门前,以前还有一座‘敬文塔’,就是焚烧废旧字纸的塔炉,过去字纸是不能随便乱扔的,代表着人们‘惜字如金’、尊重文化的传统习俗。如今在南平政和县的镇前镇,还保存着这样一座‘敬文塔’。”

朱熹一生除了著书立说办教育,还致力于赈灾。兴贤古街旁的朱子社仓,开启了南宋救荒的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社仓几经翻修后对外开放,成为讲好朱子民本思想的重要载体。

朱熹从15岁起住了40多年的紫阳楼,位于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屋前有半亩方塘,据说朱熹就是在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观书有感》。踏入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朱熹雕像,仿佛捋须撩衫、穿过历史的时空向我们走来,发出“谁解我心”的提问。旁边立有一块黑得发亮的石碑。“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神道碑’。”姜立煌说。神道碑记载着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朱熹义父刘子羽的生平事迹,碑文的撰写者就是朱熹。

一块神道碑,不但传达着朱熹的孝道思想,也展现出闽北人对朱子孝文化的认同。南平市政协主席林斌说:“闽北人朴实、忠厚、诚信,千百年来一直践行着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文化已经融入闽北人的性格和文化基因当中。”

140处遗址物化呈现,筑起朱子文化地标

南平建阳区,夜晚星光下的考亭书院,肃穆沉静。对面是灯光映衬下的翠屏山,身前是涓涓的麻阳溪。现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的“考亭书院”牌坊雕刻精美,诉说着这里往日的繁盛。

1191年,朱熹来到建阳,在考亭建竹林精舍(考亭书院)。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一派桃源山乡景致。考亭书院是朱熹讲学终老之地,他在这里广收门徒,形成浩大而严密的“考亭学派”,完成了理学思想最后体系的建构。闽北得以获誉“闽邦邹鲁”“道南理窟”,成为名扬天下的理学重镇。

历经岁月侵蚀,到20世纪60年代,考亭书院仅存前面的石牌坊。2015年,建阳区启动考亭书院恢复重建项目,重建书院尽量保持原貌,旨在打造朱子文化遗存宝地和研究交流基地。2019年9月,考亭书院项目一期工程建成。

从牌坊处拾级而上,眼前是浑然一体、大气雄阔的考亭书院建筑群:道原堂、集成殿、庆云楼、勉学斋。

“一期工程主要致力于古代书院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有祭祀区、展示区、研学区和管理区等四个主要功能区,整体建筑风格体现出宋代建筑庄重醇和之风。”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祝熹介绍说,“如今,每年10月18日的朱子祭祀大典在这里举行。去年12月底,首届考亭论坛也在这里举办。”

“南平高度重视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形成了‘一区五工程’的工作思路。”林斌介绍,2017年9月1日,《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围绕打造“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着力实施“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大工程。目前,南平登记在册的朱子遗存140处,馆藏可移动朱子文物23件,其中由市政府公布予以保护的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有69处。

武夷山市先后对刘氏家祠、兴贤书院、五贤井、紫阳书堂、连氏节孝坊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对屏山书院进行遗址保护,聘请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负责五夫文物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延平区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对损坏较为严重的重点文物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建阳区恢复重建考亭书院,并开展区域内书院(宗祠)调查、古村规(禁碑)调查、朱子文化遗存普查等工作。同时,朱熹墓安防工程等重点文保项目建设已列入国家文物局2021—2022年度三防项目实施计划,正在编制设计方案。

“弘扬朱子文化,首先要依靠建设来推进,要让朱子文化看得见。”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志说,闽北多风雨,许多朱子文化遗存消失在岁月长河里,要通过重建、恢复来弘扬传承朱子文化。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南平市140处朱子文化遗存正逐步得到保护和恢复,建阳考亭书院、武夷山朱子文化广场和朱子雕像、武夷山新紫阳楼、政和朱子书院等项目竣工,建阳考亭“大宋文化古街”投入使用。总投资8亿元、占地面积250亩的五夫朱子文化园及朱文公庙工程,正有序推进。

从“两个结合”入手,做好“转化”大文章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一方“朱熹园”石碑,掩映在五曲隐屏峰竹林之中。拾级而上,便是武夷精舍。朱熹在此讲学八年,完成了多本著作。

朱熹园的草坪上,用石刻大书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熹园的重要讲话。恰巧,一群来自武夷山实验小学的孩子正站在石刻前,认真朗诵:“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清脆的童音,萦绕在朱熹园,如山林间跳跃的阳光。带队老师宋娇娇说,学校把朱子文化融入课堂与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习了解《朱子家训》、朱子诗词等,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道德情操。

日前,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南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南平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线上)活动举行。各位专家学者就“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入学习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伟大意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朱子理学的研究和传承。”张建光介绍说,2002年年初,中国社科院致函福建省,建议在朱子学发祥地福建武夷山设立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高度重视,批示要求办好,并拨款支持。中心成立后,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社科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骨干,编辑出版学术类和普及性著作23部、1000多万字,成为朱子研究的重镇。

当前,南平市有关朱子文化的活动丰富多彩,并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每年举办的朱子祭祀大典、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等活动带动了朱子文化走向国内外,一批朱子文化新习俗也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礼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礼教’也是朱子文化的重要内容。”曾担任朱子祭祀大典活动通赞的林文志告诉调研组,经整理编纂,南平总结形成了朱子祭祀礼、成年礼、敬师礼、婚礼等当代朱子四礼的具体内容,并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整理编纂过程中,我们重视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不搞烧香跪拜,而是通过创新的形式,传承朱子礼的精神内核。”

朱熹依古时成材的标准,制定拜师礼、谢师礼为通礼。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与时俱进,将拜师礼、谢师礼进行现代改版复兴,合并为朱子敬师礼。

“每年教师节,我们学校都会举行敬师礼。”位于五夫镇的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校长李文寿这样说。走进这所学校,处处都弥漫着朱子文化气息:大门口镌刻着朱子手迹校训“活源毓秀,继往开来”;校园中央矗立着朱子雕像。“我们将朱子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根据不同的年龄分阶段接触朱子文化内容。”李文寿说。

讲起朱子文化进校园,武夷学院领导一脸自豪:从2005年开始,学院就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在各院系开设朱子文化课程,“朱子文化十讲”被教育部评为“礼敬中华文明”思政课精品展示项目。与此同此,学院道路、楼舍都以朱子理学思想精华来命名,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就是传承朱熹园的千年文脉。每年学院都为入学新生举办敬师礼;每年十一月都举办校园朱子文化节……可以说,这里处处“崇理”、“讲理”,“道在武夷”在此蔚然成风。

朱熹6岁随父返回南平市政和县,为祖母守孝27个月。有专家认为,这里是朱熹识孝、研孝、行孝的原点。政和县把弘扬新时代孝道文化作为当地特色来抓。日前,经评选委员会初步筛选和网络票选,政和县评选出首届“十大孝星”。

南平市还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特色内涵,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积极开展带有朱子文化符号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食品的创意研发,推动朱子文创产品创新发展,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让朱子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顾问吴邦才说:“朱子文化的核心是继往开来。弘扬激活朱子文化,也要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以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将朱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群众日常当中,从而使朱子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文化生态化保护的“南平实践”之启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去年年底,在南平举办的首届考亭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引用朱熹的这句诗,来形容南平弘扬传承朱子文化的生动实践。

调研组认为,南平市弘扬传承朱子文化的成功经验,在于当地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朱子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打造“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视文化传承中人的因素,将延续八百多年的朱子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融入千家万户,从而形成良好的朱子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使朱子文化在闽北大地润物无声、生生不息。

南平的成功做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做好“两个结合”,实现高位推动,努力打造新时代朱子文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做好“两个结合”,是南平市打造新时代朱子文化品牌的关键。一年来,南平提出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出台专门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以实现高位推动。

在朱子社仓对公众开放时,南平市着重以今天的视角来重新诠释朱子济世为民的故事,把讲好朱子的民本思想与讲好今天中国共产党革命初心与为民情怀结合起来,实现了从古贯今的一脉相承,让朱子遗存有了时代新意。

二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南平市每年在学校、书院等地广泛开展“成年礼、敬师礼、祭祀礼、婚礼”等四礼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公众感知朱子文化,进而深入了解其精髓,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时通过对“四礼”的程序设计、内容提升,实现文化传承,展现时代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要通过扬弃,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拥有时代价值的文化传统。”吴邦才认为,“在转化中传承,就是要把朱子文化转化为活动、转化为文创产品、转化为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文化传统在创新中发展。”

三是借智借力,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一年来,南平市借势登高、借智聚力,与相关权威机构通力合作,让朱子文化在全国层面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品牌;把考亭书院作为中国社科院高峰论坛常设点,打造成国际性高端论坛。

随着国内一流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文创设计、旅游营销等人才往闽北会聚,南平市加快了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的步伐:谋划5大类29项朱子文化建设项目,推进创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一条复现朱子生前足迹的“理学文化长廊”日渐成形;一批朱子文化书籍、节目陆续推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朱子文化旅游发展带”已完成规划,众多朱子IP形象产品等文创产品相继发布使用。可以看到,朱子文化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片,其传承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访益,福建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吴功铭,本报记者高建进、马跃华,执笔:吴访益、高建进)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