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开局之年。近期,省社科联约请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从理论视野展望河南发展的趋势,从文化视角把握学科研究的方向,以期引导全省社科界共同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从本期起陆续刊发专家观点,以飨读者。现推出第5期《加强文明比较研究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李伟昉《在跨文化研究中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10李伟昉.jpg
核心提示:以文化自信引领跨文化研究,在跨文化研究中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学者的学术责任和使命担当。为此,应该尤为重视民族性和异质性两个层面的研究。
我们正处于的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变革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虽然危机重重,充满挑战,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和平与发展始终是顺应当今人类社会大趋势的主旋律和总主题。因此,深入领会、科学把握“两个大局”,并立足于“两个大局”的高度认识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思想启示。用文化自信引领跨文化研究,在跨文化研究中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学者的学术责任和使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内涵,就是彼此相依,和谐共处,这与具有全球视野、平等对话意识的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不谋而合,理应成为我们共同遵循的学术原则。
展望2022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下,特别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更是有义务、有责任继续加强和扩大以往被我们关注不够的亚洲、非洲国家文化文学间的相互比较与对话,一方面是中国文学与其他东方国家文学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中国之外的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关注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时,也不能遗漏对东方各国文学之间无影响的平行关系的探讨,以及作为整体的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相互交流情况。通过强化对东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根本上摆脱长期跟在西方理论话语后面亦步亦趋的状况,扭转重西方轻东方的“西方中心”观念,重建东方大国的尊严,再树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积极为国际学术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观点。
为此,中国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应该尤为重视两个层面的研究。首先是民族性研究。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从自身民族开始的。没有民族性就不会有世界性,世界性原本就是由多元形成的整体。我们强调民族性,不是基于民族本位主义的唯我独尊和盲目排外,而是要自觉清醒地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更理性认知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个性特色,是为了与其他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文学交流过程中更好地扬长避短、学习借鉴他人之长,以增添旺盛活力并持续发展,以自身的民族个性特色贡献于解决人类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其次,重视异质性研究。异质性是我们区别其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个性的显著标志。关注异质性,就是宽容对待异己的客观存在,就是理性认同世界的丰富多元。中华思想文化传统中的包容性品质与“和为贵”理念,使中国长期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更能以平和心态关注并尊重对方的差异,进而善意沟通和积极对话,最终达成共识。这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特征。例如,在“东方”概念所囊括的亚洲和非洲北部地区中,国家与民族众多,各自都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而这种因彼此间的巨大差异而自然形成的异质性特征,构成了东方文学瑰丽多姿的丰富形态。只有对东方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国家民族的个性特征以及丰富的异质细节、场景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理解和观照,才能深刻感悟异质性及其存在价值。
加强我们在场的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以东方人眼中真实的“东方”形象来矫正、取代西方人眼中偏见的“东方”形象,而且有望发掘出更多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并丰富世界文学经典的序列,实现从“欧洲中心”到全球视野的结构转向,根本改变西方经典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
总之,中国比较文学只要坚持自己的问题意识,不断细化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终究会更多地创新出有特色的学术命题、术语概念、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并为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文学间的有效沟通、平等对话与互识互补,营造兼容并包、宽容理性的和平氛围,为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理想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