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晚会再度刷屏。
从簪花仕女图、水墨画到少林武功,网友直呼,河南卫视这是打通了文化的任督二脉呀。
河南,位居天地之中,素有“中原”之称,更是华夏历史文明之源。
而河南卫视的爆红,也说明一个真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是真正的顶流。
千年古都,文化之根
河南一直很低调,河南卫视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古代,河南却是真正的文化中心。
先后有20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大,分别是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正所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事。
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河南保留了极为珍贵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地下文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出土了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文字。
出土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第一个“中”字,开启了几千年的文明史。
《史书》中记载: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文化中心,中原必争之地。
儒学、道学、佛学均与河洛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创立最早的礼乐文化,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
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他创立了道家学说。
佛教,最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寺”。
司马光曾经写道: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千年文化,灿若星辰,一直照耀着中华大地。
作为华夏儿女,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古人们留下来的智慧。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筚路蓝缕,万里同宗
“当你看到千年苦难与辉煌,你会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风骨从何而来。”
我们的骨子里,总有一股韧劲。
那是不怕输、不认命、不放弃的意志,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义气。
前段时间,郑州暴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央视新闻特地报道了农民工袁格兵的事迹。
7月20日那一天,袁格兵正在买东西,听到公交站台附近有人呼救。
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将求救的三人转移。
随后,又看见不远处有一位老人即将被冲走,袁格兵抱住老人,撤离到安全地带。
就这样,在16个小时里,他救了50多个人。
而袁格兵自己,早已被石块刮伤,手机、身份证、银行卡也被冲走。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无数坚强的人,撑起了中华脊梁,顶起来一片天地。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左丘失明而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世事难料,福祸变化莫测,不变的是那百折不挠的意志。
无论经过多少变迁,我们依然相信是千年风骨,让华夏屹立不倒。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最近,《你好生活》节目去探望一位85岁的老人。
他叫程相文,来自河南,一辈子都在种玉米。
1963年,程相文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
为了缩短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周期,他从1964年开始,每年到海南加代繁育玉米种子。
饥饿、炎热、蚊虫叮咬,程相文就这样在玉米地里耕耘了55年。
而在他的努力下,选育出36个玉米新品种。
亩产提高至600多公斤,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
当受到称赞,这位85岁的老人回答:
只是社会分工不一样,我这辈子就想干好这一件事。
主持人撒贝宁如此评价老先生: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功成名就时,不必有我的名字,但是艰苦奋斗时,我一定会在其中。
有人问,什么是真正的顶流?
不是哗众取宠的流量明星,
而是国家之脊梁,社会之英才,文化之底蕴。
当这些人成为学习的榜样,一个民族才能走得更长远、更踏实。
“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
河南卫视爆红,是因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溯源千古,唤醒了文化自信。
所谓的顶流,不应该是爱豆小鲜肉,更不是舶来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在未来的舞台上,我们应输出更深厚的中华文化,以创新之势、博古之意,提升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