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霸陵为何在2000多年以后才被发现呢?笔者认为,这与汉文帝节俭、薄葬的理念有关。
汉文帝刘恒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为人恭俭仁爱。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多施善政。因而百姓富裕,天下安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不仅如此,文帝还倡导人们要节俭、厚养薄葬。
汉文帝常常穿着粗布衣服,所宠幸的慎夫人,为了省布料,衣服的裙摆通常较短,“衣不曳地”,帏帐不得绣花纹……汉文帝在位期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都没有增加。汉文帝原本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汉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
文帝不仅生活节俭,而且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推行薄葬的皇帝。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夏,文帝驾崩于未央宫。他留下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在临终的诏书及遗言中,文帝强调了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必过分恸哀,他极不赞成劳民伤财地大操大办丧事(从中可以窥见文帝世界观中些许的唯物主义思想)。根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的随葬品“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他还将儒家的三年之丧简化为三十六天,并且特别规定:在此治丧期间,民众的嫁娶、饮酒、食肉,一切照常,不得禁止,完全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凡必须参加葬礼的,无需大量披麻戴孝,其头与腰的孝带宽不过三寸;不用布帛来铺盖灵车;不派羽林军护灵;不派百姓到宫殿中哭灵。宫中除了皇后外,仅有的十多名妃子和宫女,各自回家与家人团聚,自寻出路。
说到文帝的丧事简办,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即廷尉张释之。一次,时任中郎将的张释之跟随文帝到霸陵视察工程。当时,文帝向北远眺,当他看到悬崖上凿洞为玄宫的墓穴时,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将要葬在这里,不禁有些伤感,他暗自思忖,“日后的陵墓如何才能不被盗呢?”于是,文帝回过头对着群臣感叹道:“唉!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再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最后用漆粘涂在上面,谁还能打得开呢?”身边的近侍们一个个点头哈腰,纷纷称赞皇帝英明。唯有张释之没有盲目地附和,他若有所思地走上前对文帝说:“假若棺材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引发人的贪欲,即使将这座山全部封起来,还会有缝隙的;假若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引不起人们的欲望,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何忧呢?”其实,他是在提醒文帝不要铺张奢侈,应当实行薄葬。文帝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张释之的这番话正合他意,于是,文帝称赞张释之说得在理。
据史料记载,文帝驾崩一百七十多年后,赤眉军高举义旗,攻进长安,把西汉皇帝的陵墓几乎都扒开了,唯独文帝的陵墓因里面没有金银财宝而幸免。
汉文帝的薄葬做法,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魏武帝、唐太宗等。《汉书》的作者班固评价说:“在位二十三年,宫殿御苑车骑服御无所增加。当百姓感到不便时,常放开禁令以利百姓……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四海殷富,大兴礼义之风,断狱仅数百人,几乎到刑罚不用,唉,仁德之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