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想象力带动技术创造力(坚持“两创”书写史诗)
核心阅读
舞美是一出戏内在精神的视觉体现。艺术想象力往往决定着作品的特点和价值,也影响着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
舞美设计师要了解艺术动态,更要了解社会生活动态,不仅是解决各类创作问题的行家,还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多面手。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深刻改变演出的视觉呈现,不断推动当代舞台景观的发展。近年来,AR(增强现实)、交互影像、数字技术、大型舞台技术装备等新的表达元素,为舞台美学面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让舞美更好服务于剧作呈现,不盲目追求“视觉奇观”,是近年来的创作趋势。
舞台艺术创作如何利用好科技手段?有限的剧场空间,舞美如何释放无限的艺术魅力?怎样更好借助科技力量,放飞美好的艺术想象、守护观众对舞台艺术的向往?为舞台与观众之间“此时此刻”的精彩而努力的舞台艺术工作者们,从未停止过探索与实践。
人景交融、观演呼应,精准表达作品主题
舞美设计师需要清晰地传递创作意图,让观众透过他们创造的舞台空间,体会到创作者想表达的主旨思想、美学观念。这种创作,需要多种艺术元素的使用、移植,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拥抱高科技、尝试各种新技术手段,可以引起观众共鸣;寻找独特的方法、选择朴素简约风格的视觉语言,同样可以体现艺术想象力。
将科技手段引入舞美设计,最关键是要为艺术增添魅力、让技术契合主题表达。比如,话剧《上甘岭》的舞台上,承载10多个扮演志愿军战士的演员的“战场”,升空翻转变为坑道顶部,我们引用气爆技术,再现炮火硝烟的战争场面;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中,我们设计的直径9米的圆月布景可以从舞台前区的一侧缓缓移出,完成360度旋转,圆月布景还将现场观众投影进“月光”之中,让他们成为戏剧故事的“亲历者”。
建立独特的舞台语汇,追求“一剧一格”并非易事。舞剧《只此青绿》创作伊始,我与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关于“演员表演与舞台视觉如何更加紧密配合、相互交融”的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让舞蹈与视觉深度融合,是我们的创作共识。由一幅宋代古画而展开的舞蹈剧目,需要探索最准确的视觉语言表达。当舞剧文本将“展卷人”设置为表现视角,让我思考如何建立多重叙事空间,更好展现这场“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当“舞绘《千里江山图》”的构思确立,我必须放弃之前以王希孟线描墨稿为视觉样貌或以青绿薄纱为装置手段的创意,而是通过多媒体手段让舞者“完成”画作。当交织立体的叙事结构确立,我必须放弃舞美设计惯常构建篇章场景的手段,建立新的视觉连续性叙事系统。
艺术想象力带动了技术创造力。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有幸与主创在故宫博物院咫尺亲见原作。静观文博专家们每一个心怀敬畏的展卷细节,我们被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赏画方式深深打动。舞美设计初稿是通过主舞台地面多层同心圆机械装置运行表现“展卷”之美,但地面旋转装置与吊杆垂直运行轨迹不一致,难以实现空间交叠的诗意美。我萌发了新的创作想法:能否放弃剧场常规舞台设备,独创一套舞台技术系统,以画卷为中心视觉,让舞台地面与空中形成运行整体,让人景交融、观演呼应,让舞者自由“出画入画”?
“展卷”的赏画方式,为表演提供了舒缓流畅的视觉语言,呈现出古朴典雅的宋代美学气象。可以说,将《只此青绿》的舞台打造成精密的艺术装置,绝非“炫技”,而是从表演出发、精准表达作品主题的需要。
在“有限”中创造“无限”,打造简约而意蕴丰富的想象空间
舞美设计师常面对多重考验:必须适应不同城市和剧场的巡演,必须在制景预算范围、剧场空间、装台时间等条件约束下,努力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在“有限”中创造“无限”,这是舞美创作常态,是历练,也是想象力飞升的起点。
舞美是一出戏内在精神的视觉体现。艺术想象力往往决定着作品的特点和价值,也影响着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舞美设计要立足艺术本体,打造简约而意蕴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张艺谋排演的京剧《天下归心》中,我将传统京剧的舞台样式“一桌二椅”进行重构,以黑、红、白为主色调,并融合化作笔墨影像,建立抽象简约的主体视觉。一轮弯月,与角色心境遥相呼应,营造情境;以破门而入表现攻伐,较之静态的传统舞美手法,富有变化。在国家大剧院版京剧《赤壁》“草船借箭”一幕中,我们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段,把数百支“箭”用吊杆悬挂起来,整体形成彩虹流向,视觉上充满意趣,在舞台上给曹操制作了巨大的船,给周瑜和诸葛亮制作一叶移动的小舟,对比鲜明。《赤壁》的很多观众都是80后、90后,有的看了不止一遍,还带着身边同学来看。
舞美的简约,背后是技术精准度的支撑。《只此青绿》将地面设计成为多重转台,与空中多重旋转装置组合在一起的使用方式,能准确契合“展卷”的视觉表达,但技术难度很高。地面为四圈转台,形成不断变换的舞台空间;空中装置带动3块“画卷”弧形板自由滑行、升降起落;空中、地面两组装置电脑编程,分别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当音乐响起,画卷缓缓展开、旋转、升空……地面与空中共72个点位变化,在2个小时的演出中始终与舞者保持紧密配合,定位精准,误差在2厘米之内。《只此青绿》的“沉浸式”赏画体验,获得了观众的由衷肯定,更是对舞台艺术幕后工作者的鼓励。
探索独特的舞台视觉语言,工匠精神是必需品质
舞美设计师要熟练掌握舞台设计本职工作的方法,还要对导演、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戏剧演出的各个工种有深入了解,在必要时给出明确建议。舞美设计师要了解艺术动态,更要了解社会生活动态,不仅是解决各类创作问题的行家,还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多面手。
即使面对同一部剧,也要保持新鲜感,探索新的解读方式。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张艺谋导演和我力求让该剧每个版本都独具匠心。这部剧曾在不少国家上演,每到一地,我们都会因地制宜,深入了解演出地的文化风貌,从受众群体、剧场样式、演出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创作符合该地域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刷新观众对这一经典剧目的视觉想象。
《只此青绿》表现了匠人们将自己的辛勤劳作融于丹青长卷这个主题视角,对我启发很大。在探索独特的舞台视觉语言的过程中,创作者的工匠精神是必需品质。
《只此青绿》的舞美精密复杂、制作周期短,需要严密测算、科学规划,才能将舞台装置在限期内装台完毕。去年,我们在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装台,虽然空中地面装置的顺利运行给主创团队带来莫大信心,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程序编排过于复杂,造成数控系统极不稳定,“画卷”最初选择接近丝绢的双层半透明材质,复杂的动作设计给灯光投射带来很大困难,材质过轻、过重都影响运行的精准和稳定……种种问题,从创新尝试的勇气,到实践探索的执着,主创团队相互支持、坚守创作品质。在团队不懈努力下,这些技术难题最终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创作者匠心创造的惊艳瞬间,赋予了舞台装置鲜活的生命力。导演、编剧、音乐、舞美、多媒体、服装等各个部门对舞台艺术呈现付出了巨大心血,台前幕后无数参与者的付出,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只此敬畏,才对得起观众;只此匠心,才是对自己职业的最大尊重。
(作者为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