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在线上举行】
4月17日,“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大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万荣县的后土文化爱好者参与研讨。
脽上土,黄河水,河东盐,养育了远古中国,肇始了华夏文明。后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根脉。后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土地崇拜,对于后土的崇祀,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生死观和价值观。万荣后土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万荣县是中华后土文化的核心传承区,在中华后土文化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论坛专家发言阶段,清华大学刘晓峰教授指出,后土代表的土地崇拜,与民族和国家之根本相联系,开展后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固本的举措。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认为后土信仰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当中,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对后土文化的研究既有学术价值,更有现实意义。山西大学郝平教授认为,加强后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对土地的敬畏热爱之情,可以强化对于生态保护的责任感,还有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认为,后土是一个充满历史信息和民族感情的文化符码,应该得到深入的发掘和认知,并使之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再现光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志鸿研究员指出,后土信仰本之于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西汉时上升为国家祭祀。在历史上后土信仰与中国道教、佛教关系密切,在民间社会影响更为重大,需要特别重视后土信仰与民间社会的关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指出,后土祠系根祖所在,保护好后土祠,活化后土文物,挖掘后土文化,传承后土传统,就是对民族文化复兴大业的践行,就是民族文化复兴任务的落实,就是对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在万荣县政府部门领导及当地学者发言环节,万荣县委党校王亮提出万荣县后土文化的开发要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紧密联系起来,要与乡村振兴战略联系起来。文化和旅游局郭学功表示要让古老的后土文化绽放崭新的时代光芒,就需要把后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在一起,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传承。万荣“后土祭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新杰分享了后土文化对个人的重要影响,并介绍了花馍祭品等独特民俗。
在“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会阶段,在课题首席专家叶涛教授主持下,6位子课题负责人依序陈述本组中期成果及学术发现。由山东大学和万荣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的“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项目,将对20世纪以来后土文化研究成果予以全面总结,对后土文化传统文献资料予以系统搜集整理,还将对后土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区——山西省万荣县,以及国内外在传播后土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宫庙进行调研,以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中华后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全貌。在报告会上,“中华后土文化研究综述”子课题负责人刘晨副研究员介绍了20世纪以来海内外后土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论著情况,并对后土文化研究历史与现状予以评述。“中华后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负责人任雅萱副教授介绍史料卷目前搜集文献已达65万余字,共有条目1548条。“中华后土文化文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负责人李梦博士,介绍了文学史料中后土形象及其发展变化。“中华后土文化宫庙概览”子课题负责人刁统菊教授根据已有成果,指出后土祠庙曾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后土文化的影响所及遍布华人所在的世界各地,“有华人之处便有后土”。“万荣后土祠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姜波教授介绍了对于万荣后土祠建筑文化的初步调研情况。“万荣后土文化调查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郭俊红副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前往万荣县开展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岩(北京大学)、郑土有(复旦大学)、唐志强(中国农业博物馆)、王加华(山东大学)等5位专家针对课题组中期报告进行评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郑岩教授特别指出对于后土相关的图像资料有必要展开专业的搜集整理工作。郑土有教授提出各卷成果之间存在的重复性问题后续应当予以整合。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表示,山东大学历来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深入研究,叶涛教授课题组所承担的后土文化研究项目,就是在履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叶涛教授向万荣县委县政府及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感谢,并表示将认真吸取专家们的宝贵意见,组织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改进,稳步推进项目进程,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目标。
本次论坛由中共万荣县委和万荣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山西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提供学术支持。
【万荣后土祠简介】
汾阴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后土祠的历史典故】
后土祠与土地有关,是一个敬奉土地神的祠庙。阅史可知,后土祠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土地神祠庙。《文献通考》载:“建邦国先告后土。”明代以前,历代帝王建邦立国后,头等大事就是要到汾阴祭后土。史载,汉、唐、宋三朝就有8位帝王曾经24次亲祀汾阴后土祠。后土祠敬奉的土地神叫后土娘娘。传说后土娘娘是较之炎黄更早更远的中华最古之祖,也是管理土地的最尊之神。现存后土祠在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地处汾河与黄河交汇处一个名叫庙前村的村北黄河东岸黄土高崖上。原建后土祠庙在明万历年间被黄河淹没,后重建于此。史载:“轩辕氏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意谓从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设坛祭祀后土娘娘始,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此设立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每年一次的祭祀,以求国泰民安。到了汉代,皇帝祭祀后土成为必不可少的大事。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冬十一月完成其父汉文帝的遗愿,为后土正式立祠,之后每三年就要来祭祀一次后土,到其亡故的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26年间亲祭后土八九次。汉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以及东汉光武帝刘秀,也都先后10余次亲祭后土。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将后土祠进行了扩建。宋真宗赵恒为祀后土,诏令对后土祠按最高级的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葺(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其庙貌“南北长七百三十二步东西阔三百二十步”,约合南北长1444.97米,东西宽631.68米,比现在的故宫还大,为海内庙宇之冠),并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赴后土祠祭祀(是我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祭祀后土的盛举)。之后的金元两代,由于建都较远,皇帝亲祭后土多有不便,改为派员前去代为拜祭。明清时期就在京城建造了天坛、地坛(北京天坛内外围墙均作南方北圆,与后土祠相同,故有其渊源于后土祠之说),以方便皇帝亲祭。后土祠从此由皇家祭祀的圣地变成了民间祭祀的普通祠庙。拜谒修葺一新的后土祠。由山门而入,依次观瞻了国内罕见、由3座戏台组成的“品”字戏台以及并台、献殿、香亭、东西五虎殿等,虽不及史料所载唐宋时期的壮观,却也布局完整,规模宏大。山门前的9组石阶暗喻九重天,每组石阶12层,正合一年12个月之意。12层九重天共108个石阶又暗喻12个月、24节气、72候之说。据说台阶原为坡道,称太极道,共分8道,其中后土祠为“坤”道。按道家说法,女性为坤道,此谓后土娘娘庙。“品”字戏台中间竖有2根高耸的石柱旗杆(表日月,故称日月旗杆),传说为皇帝祭祀时举行升祭旗仪式所用,后土祠应当是皇帝亲祭的庙宇。献殿和并台之间有两棵千年龙凤柏树,西边那棵尤其茂盛,俗称龙柏;东边那棵灵秀轻盈,似凤凰开屏,俗称凤柏。据史料所说,本应东龙西凤,后土祠却是东凤西龙,恰好体现了后土圣母开天辟地的重要地位。史载,中国历来称有地位的妇女为后,如皇上的夫人称皇后;皇上的母亲称皇太后。传后土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夫人,又是主管大地的最尊之神,故称后土。另从字义上分析,“后”的甲骨文写法有些像女子分娩时的样子。在原始社会对生殖崇拜的时期,人们视女人分娩为崇高神圣的事情,“后”因此就成为母系社会中生育繁衍后代的族母,是领袖,有权威。“土”的甲骨文写法有些像母亲的乳房,古汉语中“土”又与“母”音义相同,土即母。可见,“后土”自然是母系社会至高无上的女性君王。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汉武帝选址于此建造后土祠,都有说法。据说这个地方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土厚水深,花草茂盛,为后土娘娘(传说中的女娲)“抟土造人”之所。建祠于此,具有浓烈的生殖崇拜气息,无疑表达的是对大地、对生命的无上尊崇,看似朴素的情感寄托,实为深厚,历代君王与民皆莫过于此。至于当地人所传说,后土祠才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源”和最“古”的根,当可商榷。毕竟,后土娘娘是臆造出来的神灵偶像,是无史可查的传说人物。山西著名学者孟繁仁曾言:“看过后土祠中人们对土地的敬仰、祈愿,我认为是人们一种正当的心理祈求。对此我们不能冠之以‘迷信’。”也有学者说:“土地在帝制时代帝王心目中十分重要,把它作为权力的象征。这种农耕文化,使农民深深觉得土地的重要,所以根据人的需要创造出一个土地神的形象来。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就是对美好生活的眷恋。在今天,这对唤起国民的土地意识十分重要。”对今人而言,拜祭后土祠的真正意义或许正该如此。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