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良庆区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4月20日电(沙丽潘映良)着力打造非遗传承教育品牌、开发非遗文化校本课程……近年来,南宁市良庆区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强阵地、育人才、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中“活起来”。
发挥学校教育基础性稳步推进非遗“进校园”
良庆区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依托地方资源,多角度深挖本土文化根基,发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打造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品牌。经过不断地探索,辖区内多所学校获得可喜佳绩:2018年南晓镇中心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嘹啰山歌传承项目;2021年3月,玉洞小学获得“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白话童谣》传承基地”荣誉称号;2022年初,南宁市玉洞小学入选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多维度开发校本课程强化中华文化的根基
良庆区积极组织学校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驻学校,通过构建“非遗传承人+兼职教师”体系、“社团+课堂+教材”等形式多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提升学生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让“非遗”技艺在孩子们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唤醒非遗的文化自觉培育非遗“在校园”
良庆区探索独特的教育方式,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在校园文化中。南晓镇中心学校创新出嘹啰山歌版校歌,将爱国、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等主题内容融入山歌中进行吟唱,成立“晓莺”艺术团,围绕养成教育主题,编唱本地山歌《洒扫应对歌》和《复兴中国梦必圆》童谣歌曲,其中《复兴中国梦必圆》获得第十届南宁市中小学校园影视奖评选活动二等奖和中央电教馆校园影视优秀节目银奖;大联小学将“香火龙舞”和“嘹啰山歌”巧妙融合,创作出“龙窑”烧窑点火前的庆典仪式和“嘹啰山歌”对唱的人物场景再现的手工泥塑“火龙飞舞唱嘹啰”作品;良庆镇中心学校在2021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年会暨2021年全国中小学龙狮工作研讨会作经验分享交流。
当代表着未来和希望的孩子与“非遗”相碰撞,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被点燃,创造出众多独特有趣的作品,“一技在身”的他们,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良庆区将继续不断深入探索,将非遗融入校园,使非遗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各类非遗研学活动的开展,赋予传统技艺更多的时代内涵,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非遗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非遗保护体系】
国务院在200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并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0大门类,1372个项目,3154个子项。
门类
子项数目
民间文学
231
传统音乐
401
传统舞蹈
135
传统戏剧
448
曲艺
193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125
传统美术
361
传统技艺
507
传统医药
137
民俗
427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国家的
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表现的是民族的
文化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