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其特殊器型确实有别于其他地区考古学发现,但也属于中国文化,因为地区、习俗、传统、工艺等因素文物表现有所迥异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四川三星堆特殊器型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很独特,许多人纷纷猜测可能是史前文明,也有很多人大脑一开说是外星文明,拿出“方向盘”叫阵,你在黄帝时期开部汽车来试试?
“方向盘”是很特殊,出土文物还有很多方脑袋、眼凸的人物造型,还有神话世界里的巨大青铜树,上栖9只金乌,这一切看起来都与我们认知中的中原文化不同,不过这一切与外星人无关,而是与古蜀先祖有关。
古蜀先祖
李白出蜀,举步维艰,不禁就想起了古蜀先祖,“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能够浇灌出古巴蜀大地的独特文化和富饶,先祖们走得太苦,太累。
李白虽然诗文敢称仙,对于先祖,也要恭恭敬敬地拜上一拜,没有先祖蚕丛迁徙、鱼凫合纵,哪有今日巴蜀的好日子。
古蜀先祖蚕丛、鱼凫最早记载写在汉扬雄撰写的《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
东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补充了一个让研究古代巴蜀人文历史的专家非常恼火的特征,“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什么是纵目?眼睛凸出来?凸到什么程度?金鱼眼?或者像棍子一样?
“目纵”好像是常璩给后人开的玩笑,比《山海经》还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现身,才知道这“目纵”还真是凸得很厉害,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
既然蚕丛目纵得到了证实,那么巨型鹰首、人首鸟身、人身鹰爪等形象的青铜礼器又是祭祀谁呢?当然是鱼凫,鱼凫即是鱼鹰。
显然,由于地区崇拜,产生了与中原文化迥异的风格,蚕丛纵目是“千里眼”的寄望,鱼凫鹰首是“御风而行”的幻想,所以后人在先祖逝世后就铸造这些风格独特的青铜礼器,埋在三星堆遗址里,以示感恩之心和悼念。
古蜀先祖的来历
古蜀先祖开国是从蚕丛开始,那么之前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真是外星人来到古巴蜀,觉得地点不错,干脆定居不走了,然后一阵操作猛如虎,制造出了一段独特的高科技文明?
显然不是,古蜀先祖是黄帝的子孙。
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高辛氏”年间,巴蜀大地还没有王,有个女孩叫蚕女,与族人聚居广汉。当时群龙无首,部族各自为政,劫掠人口、兼并土地的战事时有发生,而蚕女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被劫掠走了。蚕女思念父亲,就对父亲的战马许愿,只要战马寻回父亲,情愿以身相许。战马冒险救回其父,但其父不肯让女儿嫁给一匹马,这像话吗?战马很生气,就绝食抗争,却被其父杀了,剥皮晾晒。蚕女经过马皮时,那马皮突然飞起,卷着蚕女而去。过了几天,有人看见马皮落在桑树上,还在树上发现了一只蚕,“食桑叶,吐丝成茧”。羞于见人而把自己包在茧内,人们认为这就是因父亲失信而化蚕的蚕女。
神话故事虽然离奇,但古蜀养蚕却是找到了源头。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中这样说出了古蜀养蚕的由来:黄帝娶嫘祖,嫘祖发明养蚕采茧抽丝,因此被奉为“蚕祖”。嫘祖生了两个孩子,青阳封侯居住”江水“,昌意则封侯居住“若水”,而昌意娶的就是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也便是五帝之一的颛顼。
“若水”便是雅砻江经青海流入四川,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
按照正史来说,嫘祖发明养蚕后,如果当时没有流入四川,那就是被昌意带去了古蜀,并由妻子蜀山氏推广传播,带动了巴蜀养蚕业,不管如何,养蚕最终要归功于嫘祖。
蚕丛到底是谁呢?
蚕丛显然是纪念嫘祖而取名,是在讴歌嫘祖发明养蚕之功,那么蚕丛到底是谁?
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么一条很重要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据此推断,蜀侯就是“降居若水”的昌意,因为古蜀这支族群生活在黄帝时期,符合外放四川封侯也就只有昌意。
四川攀枝花盐边县渔门镇,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氐羌人的石棺墓葬群,这与当地元谋人的后裔丧葬用的木棺不同,那么昌意降居若水就落在了实处,符合氐羌人迁徙到四川的事实。
在《华阳国志》里对这支迁徙到四川的氐羌人的葬礼有过记载,显示保持了他们族人的风俗习惯,采用石棺石椁,所以称为“纵目人冢”。
《华阳国志》载:“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当昌意离世,颛顼为帝,自然要为父亲举行隆重的葬礼,制造了许多青铜礼器作为殉葬品,也就出现了三星堆青铜面具“纵目“的独特风格,表达的是眼光独到长远的意思,并非眼睛真能伸出眼眶十几厘米!这是对先人的缅怀和讴歌之意,所以显得有点另类,就像梵高当初抽象画给人的震惊,与中原传统文化有点不一样!
巴蜀的关系
巴蜀古国,沉淀了一段古文明史,蚕丛养蚕,鱼凫捕鱼,杜宇务农,开明治水,都与农业息息相关,而在《山海经》中,巴蜀古国则讲清楚了巴国、蜀国的关系。
古蜀国
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生启,夏朝开始进入人们的眼帘。
《十三州志》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至黄帝昌意(昌仆)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始称王者。”
有个有趣的事,鱼成了图腾,成了部族徽志,并在昌意开启的蜀人这一脉中取名,并记载在了山海经里面。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中车扁”显然是鲧,也作鮌,玄鱼是也。
鲧治水无功,大禹接手,最终平定洪水之患,还九州清平,禹即是鱼。
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黄金权杖,权杖上面刻有三组以鱼、鸟、人为内容的纹饰,极大可能象征古蜀权力传承的凭仗,大嗥(鸟)、鱼凫(鱼)、百姓(人),大嗥代表巴国、蚕丛代表蜀国。
提到巴国,就不得不说一说,巴蜀,原本命运就是休戚与共。
古巴国
巴国的老祖宗又是谁呢?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这么一段巴国一脉的传承,“西南有巴国,大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人。”
大嗥是谁?另外一个名字叫太昊!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
原来巴国才是原住民,昌意一脉是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四川的外来人口,巴国、蜀国经历了各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大融合,最终形成了古蜀部族人口。
古蜀部族之间的兼并和融合,显然也经过了剧烈的战斗,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么一段话,看似荒谬,其实揭示了当时的现况和复杂的形势。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偏枯指鲧,名曰鱼妇,鱼妇通假“鱼凫”,在颛顼死后为帝,势力逐渐强大。
颛顼称帝时,曾经不停地征服和兼并当地小部族,其中以巴蛇最为难征服。巴蛇是古蜀民信奉蛇一脉部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比较悍勇,在颛顼死后,最终被鱼凫打败而归顺,改旗易帜,蛇图腾改为鱼图腾。复苏是指鱼凫势力逐渐强大,而不是颛顼借鱼死后复活。
巴蛇显然是指古蜀的巴国后裔或者土著,最终被鱼凫征服,成为鱼凫的属下。
三星堆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在这段古蜀融合的阶段还透露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这关系到三星堆深埋地下的原因。
“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这是指古蜀曾经发生过大风暴、大洪水,这场洪水持续时间长,危害特别大,经过颛顼、鲧、禹三代人的治理,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场大洪水淹没了古蜀大片地区,所以鲧不得不取耕地之土修筑土堤防水,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进展非常缓慢;禹吸取父亲的经验,采取了疏导的方式,最终将内陆之水引导入河道,归于长江,才平息了这场大洪水的风暴。
三星堆在这场大洪水中没能幸免,深埋于地下,从此古蜀时的文明见证就安静地躺在那儿,陪伴着古蜀先祖,一躺五千年。
由于古蜀没有文字,由“巫”口口相传,因此落在了《山海经》中,便因为方言出现了很多通假字,造成多种称谓、事迹的混淆,《蜀王本纪》很明确提到了这点,“是时人萌椎髣,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三星堆没有出现文字记载大概就是这个原因,而《华阳国志》却说蜀人“多斑彩文章”,这不得不让人想到黄金权杖的纹饰,也许这就是当时属于古蜀特别的文字,以图带字。
综上所述,四川广汉三星堆挖掘出来的地下文化比较另类,是古蜀人对先祖蚕丛“目纵”的特点进行的神化,表达的是崇拜和缅怀的感恩之心。鱼是蚕丛一脉的图腾,鸟则是巴国的图腾,因此在三星堆出现的黄金权杖上面的纹饰,鸟、鱼、人很可能代表巴国、蜀国的融合后的传位凭仗,象征王权。古蜀的崇拜产生图腾和信仰,再加上古蜀人的浪漫气息,因此制造出的青铜礼器显得别致,明显是古巴国与古蜀国文化交流、融合后的结果,已经与中原传统文化有所区别,但始终还是中国文化,只是地区习俗、审美、信仰等因素造成的差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