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吴楚之战是什么战役?吴楚之战后,为何两国地位迅速扭转
2022-05-01 09:58:2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如何从一个偏远小国一步步成长为霸主又最终为秦国所吞并的故事。

 
在纪录片中第六集《劫难》中,讲述了楚国被吴国攻占郢都并险些灭国的事情。
 
▲伍子胥画像
 
在伍子胥带领吴军占领郢都之后不久,楚国在楚昭王和楚惠王的带领下,依靠休养生息的国策,恢复了力量并重新崛起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强国。
 
在这个过程中,固然和两位楚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实际上,这也是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楚国文化的胜利。
 
一、道家思想与楚国的关系
 
历史界许多历史学家将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思想家,他们对于我国的文化和政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时各地的思想家根据所在国家的不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其中楚国最重要的学说便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老子骑牛图
 
虽然对于老子的出生地,如今依然众说纷纭,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描述为楚人的记载,无疑是最被大家所接受的。
 
到了南宋时期,朱熹更是将继承了老子道家学说的庄子也视作楚人,还将其思想特色,视作楚文化的特产。
 
由于朱熹在儒家思想界的影响力极强,因此之后老庄之学为楚学的说法,也被广泛接受。
 
时间到了近代,我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也从自己的角度阐释了老庄学说与楚文化的关系。
 
比如梁启超就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相较于北方百姓,南方居民由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而更易于谋生,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和北方思想界截然不同的风格:
 
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繁文;明自然,顺本性:此南学之精神也。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抱有和梁启超先生相似的观点,他更是直接将老子的思想形容为“北方文化之反动力”,表示其继承了楚文化形而上学的特点,并不拘泥于现实,有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梦蝶的庄子
 
王国维先生则从庄子的《逍遥游》入手,他提到此文中,夸张描述的鲲鹏是在北方,而对于具体描绘的蟪蛄(蝉的一种)则是南方的产物。
 
这说明其说服的对象,对于蟪蛄有明确的认知,但是对于北方的事物则不甚了解,这也可以说明庄子乃是南国之人,其学说自然也继承了楚文化的特点。
 
▲如今的巫师
 
熟悉楚国文化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楚文化最重要的体征在于其对于巫术的崇拜。
 
这在楚辞等楚地代表的文化作品中,也体现得十分明确。
 
而老子的《道德经》在叙述其理论思想时,也处处透露着神秘,和孔子及其门生,费尽心思讨论仁义的真谛不同。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便用:“道可道,非常道”将其主旨描述成一个不可知的概念,这显然也是对于楚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老子思想对于楚文化的影响
 
在明确了老庄学说和楚文化的关系之后,我们对于其中的部分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水这一意象,并经常用水来比喻“道”,这就是因为楚地多河流湖泊,水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而老子也从不息的流水中,悟出了人间的真谛,并将其提炼为无为而治的思想。
 
说到无为而治和政治的关系,相信所有人都会想到西汉初年的历史。
 
在老庄学说的影响下,西汉统治者在统一全国之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治方针,让饱受战乱困扰的百姓得到了安宁,也让西汉的国力迅速恢复,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国力基础。
 
▲西汉文景二帝是无为而治的典范
 
然而,其实早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们,便已经开始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了。
 
尤其在楚昭王,经历了吴军攻破郢都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此前在治国中,犯下的错误。
 
他抛弃了以往的统治经验,在楚国全境内推行减免税赋的政策,令百姓们的生活压力骤然减轻,并对楚国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这也是楚国能够在战败的几年内,迅速恢复国力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在道家文化诞生之后,楚国统治者不但从中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明白了“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理念。
 
在楚昭王病重的时候,他连续几天看到了天边的红云,巫师说这是大凶之兆,必须进行禳灾之祭,将这种兆头转移到大臣身上,才能保住楚昭王的性命。
 
▲楚国都城郢都复原图
 
但楚昭王却说,这么做只不过是把头和身上的病症,转移到了四肢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拒绝了巫师的提议。
 
这种做法在崇尚巫术的楚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说明了楚昭王已经将大臣和自己看作了平等的对象,这在那个讲究礼制等级的年代,这种思想无疑是相当超前的。
 
▲楚昭王画像
 
而正是楚人这种谦卑的姿态,才帮助他们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一次次在受到挫折后,又能重新崛起,最终成为了战国时期中国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楚国最后为秦国所灭,其实也和楚人放弃了这种姿态有关。
 
随着楚国后期封君制度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楚国权贵成为了一方霸主,他们不但从封地的百姓手里搜刮钱财,还和自己的同僚们钩心斗角,想方设法地扩大自己的地盘。
 
这让庞大的楚国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在秦人的铁蹄下趋于消亡,而这种变化其实也和道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失势有一定关系。
 
三、楚国文化底蕴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让我们再将视角拉回到,那场改变了楚国发展轨迹的吴楚之战。
 
在这次战斗结束后,楚国国君仓皇逃窜,甚至楚平王的尸体都被伍子胥掘出鞭尸。而吴国则坐拥最强大的军队,俨然成为了东南地区的霸主。
 
▲伍子胥剧照
 
但任谁都不会想到仅仅几十年之后,强盛的吴国国力便急转直下,很快就被自己的手下败将越国击败,而楚国则在楚昭王迁都之后,焕发了强劲的生命力。
 
过去人们总是将这种转变归因于领导者的选择,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那就是楚国在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传承上,具有吴国不可比拟的优势。
 
为了体现文化底蕴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作用,《楚国八百年》用几个细节进行了阐释。
 
虽然吴军在之前的战斗中,成功击败了楚国,但是吴国缺乏文化底蕴,而且其统治者也并不主动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
 
吴王甚至说,既然自己是“断发文身”的蛮夷,又何必学着别人的做法呢?
 
这种统治思维让吴国的发展,失去了改良的机会,其没有办法效仿中原国家建立起稳定的统治体系。
 
因此其不但没能占领楚国的疆土,其本国的发展也陷入了低谷,最终被南边的越国一举击溃。
 
▲吴楚之战
 
反观楚国,虽然其在建国初期也被中原地区的国家所轻视,认为他们是不通文字的粗鄙之人。
 
但是楚国自国君至国民,都十分重视文化方面的发展,楚国在发扬本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
 
在政治制度上,楚国也和中原大国愈发相似,这是其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的关键所在。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击败了吴国的越国,也被拿来说事,在越王勾践击败吴国之后,其在文化发展上,也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
 
这让越国的盛世和吴国一样极为短暂,最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吴楚两国的兴衰故事充分印证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谁能够将文化中的优点尽可能地放大,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主要地位。
 
在平日里,文化似乎是一种不起眼的存在,但是在逆境中,文化不但可以为处于低谷的国民提供信心,更可以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
 
这显然是楚国人乃至之后的中华民族,能够一次次从低谷中爬出来的关键所在。
 
如今的世界背景下,作为文明古国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一优势,鼓励大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和能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有更加充足的底气,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保持自己的初心和本色。
 
注:
 
本文关于楚国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参考自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及《楚文化与老子之道》,2013年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