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西安启幕 中国传统画有哪些
2022-05-18 16:13:4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西安启幕】

西安5月18日电(记者张一辰)“书画展的举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进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两岸同胞共同致力振兴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刘树良18日表示。

 
当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以下简称:书画展)在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启幕。
 
黃帝陵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强表示,一年一度的书画展活动,深受两岸同胞认可,不仅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一个以文会友的良好契机,也为推进两岸民心相通、情感相融搭建了平台。
 
据统计,本届书画展参展书画家600余人,共展出作品600余幅。其中,台湾作品逾60幅。
 
记者在书画展现场看到,此番展出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展示了两岸书画界在交流中的互鉴与创新,也表现出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意。书画展吸引了不少在校师生前来观展,并拍照留念。
 
西安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林政忠表示,台湾与大陆文化一脉相承,无论是诗、书、画,都始终遵循着传统文化。陕西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基础牢固,互补性强,蕴藏着深厚潜力。
 
本届书画展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民革陕西省委会、黃帝陵基金会主办。
 
【中国传统画有哪些】
 
一、人物画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
 
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以分为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人物画的创作在艺术观念、笔墨传统与造型,关注现实与艺术家个人的精神气质等问题上体现出了绘画观念的融合,传统的水墨人物画由于其使用的水墨材料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特点与表现人的生活的特性,也代表了传统绘画的核心问题。
 
二、山水画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形诸于笔墨,是表达也是分享,艺术家是发现者也是引领者。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到了明代,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画面当中的光、形、色的交响是形与笔的缠绵,更是色与墨的对撞。清新、明丽的色调中突出了墨的传统御用,也成就了浑厚的传统意蕴之美。墨气与色彩顺理成章的成为一对矛盾,展现和谐与中国式的意蕴之美。
 
三、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画面中呈现的光、形、色的结合是画家造型修养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视野与胸怀。艺术家选择通过被自己交给表现对象,在主观表达与客观对象当中忘我、忘物,选取二者的交互,在写生中从表现对象中寻找自己应有的表现手段与最终效果,所谓“神遇而迹化”。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学习中国传统画注意什么】
 
学习传统国画要注意的点一: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学习传统国画要注意的点二:散
 
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比谁下的力气大,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学习传统国画要注意的点三:形
 
“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学习传统国画要注意的点四:写意
 
“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胡涂乱抹可称其为简笔画,却不是写意。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