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中国古陶瓷学会秘书长王兴平、福建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永平、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长出宝阳、晋江市副市长陈传芳、晋江市文旅局局长蔡晖、磁灶镇镇长蔡文卿、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出席。该活动为晋江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之一。
【晋江是几线城市】
晋江在福建属于3线城市。
晋江市(古属泉州府晋江县)雅称刺桐、瑞桐、泉安。为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三面临海。
东北连泉州湾,东与泉州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市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陆域面积649平方千米。
【晋江在古代叫什么】
现今所能见到的关于“晋江”之名的由来在志书上最早记载者,恐怕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和王象之的《舆地纪胜》:
晋江,在县(按:晋江县,历史上县治设在泉州城内,即今鲤城区内)南一里,以晋之南渡,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
祝穆《方舆胜览》卷12
晋江,在县南一里,以晋之衣冠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
王象之《舆地纪胜》134“福建路”
后来凡是记载着晋江释名的志书,诸如明代的《天下一统志》、《闽书》、《八闽通志》、万历《泉州府志》,清代的《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乾隆《泉州府志》、乾隆和道光《晋江县志》以及民国的《福建通志》等,可能都是以这两部书为据,亦均作如是说。但应注意的是,万历《泉州府志》给予加上“相传”两字①,说明对此说未尽相信。
这些志书所言“晋之南渡”,其时间没有明确交代,而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是在东晋时期。其曰:
泉州……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②
以前有的谱牒,如清光绪晋江《灵水吴氏家谱》记载晋代衣冠士族入闽,指的也是在东晋时期。其曰:
中原衣冠士族自东晋五胡之乱,多避地入闽,晋江所由名也。③
然而,以前也有的志书、谱牒以及墓志铭记载晋代衣冠士族入闽,是始于西晋永嘉之乱。如唐林蕴在福建《林氏两湘支谱》的序言中载曰:
汉武帝以闽数反,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今诸姓入闽,自永嘉始也。④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七十五“外纪一”引路振《九国志》也曰:
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唐欧阳詹在所撰写的《有唐君子郑公墓志铭》中,亦记晋江郑氏先祖入闽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其曰:
公讳晚,字季实。其先宅荥阳。永嘉之迁,远祖自江上更徙于闽,今为清源晋江人。⑤
由于以前对晋代衣冠士族入闽的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因此今人新编的《晋江新志》和《晋江市志》在晋江的释名上,对此时间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编撰的《晋江新志》载曰:
本县平原上最长的河流是晋江,又名晋水,以别于县名。此江因东晋中原士族南下避乱,沿江而居,故取名“晋江”。⑥
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的《晋江市志》则载曰:
周秦以来,始有汉人入迁。尤其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州板荡,衣冠士族为避兵燹,即纷纷南渡入闽。这些千里迢迢自河洛南来,筚路蓝缕的中州晋人,部分定居在今晋江南岸,他们为寄托对故土的怀念,遂把栖身之地的这条河流取名为晋江。⑦
何谓“永嘉之乱”?西晋怀帝司马炽于永嘉元年(307年)登基后,因混战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刚刚结束,政治腐败,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各族人民纷纷起义。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就乘机起兵平阳(今山西临汾),建立政权,国号汉。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311年),刘聪之将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东),俘杀宰相王衍等人;刘渊之侄刘曜又破洛阳,俘怀帝,杀军民三万人,焚毁全城,史称“永嘉之乱”。何谓“东晋”?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被刘聪杀害,晋愍帝司马邺即位,改元建兴。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愍帝又被俘,不久也遭杀害,西晋灭亡。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政权,偏安江南,史称“东晋”,至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