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国际论坛线上举行】
中新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李晗雪)第五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国际论坛暨八思巴思想学术研讨会18日在线上举行。60余名来自国内高校及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佛教协会等机构的中国学者及12名来自日本、蒙古国、尼泊尔等国的国际学者应邀与会。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代表主办方作开幕致辞。她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再次聚焦“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旨在通过持续不断的深入研讨,阐释亚洲佛教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机制和规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论坛力求以“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佛教文化研究为交流纽带,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
随后,郑筱筠、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教授立川武藏、日本同朋大学教授安藤弥、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主任嘉木扬·凯朝分别作主旨报告。学者们从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近代中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亚洲佛教学者、八思巴与汉藏佛教交流等主题,研讨了佛教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当天分论坛中,与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八思巴专题研究、关公专题研究、宗教艺术专题研究等四个专题进行发言讨论。
会议闭幕式上,嘉木扬·凯朝致辞说,各国与会专家学者对各自国家的佛教研究发展概况、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及友好交流等,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有益的探索、挖掘与分析。与会者的发言秉承为友好往来做贡献的精神,担起了以佛教文化为桥梁和黄金纽带的重任。
他表示,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便利的今天,仍有必要继承和弘扬“一带一路”上佛教传播先驱者们的精神。专家学者们要一如既往地系统整合亚洲佛教文化,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佛教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互鉴。
【佛教分为哪些宗派】
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①诗歌方面: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
②建造艺术方面:在佛教传入以前,其雕塑风格是抽象如汉武帝的茂陵,佛教传入中国,雕塑风格焕然一新。浮雕、全雕才相继出现。比如龙门石窟。
③语言的方面: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
④拼音方面:印度梵文是拼音文字,佛教中有音韵学成分,佛教传入后,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反切拼音。有了拼音后,中国文字有了统一发音,使中国文化可在民间流传。
⑤使中国字义得到拓展:人类文化在文字符号上承载,社会信息量不断增大。佛教传入中国后,使中国文字第一次有了异样拓展。如:“缘”原意仅指衣服的边缘,佛教传入后,“缘”变成了一个哲学意念。
⑥改造了中国的经学:即宋明理学。佛教的因明逻辑深刻影响了中国人解读经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