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较丰富的制陶遗存】
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通报了包括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
据悉,考古研究人员新发现更多道路及两侧墙垣,丰富二里头都城多网格式布局的内涵,同时发掘出土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为以往历年发掘出土带漆陶片总量的近20倍,实属罕见,提示遗址内可能存在制漆作坊。此外,考古研究人员新发现高规格墓葬,为认定该区域为贵族居住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院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认为,二里头遗址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除宫殿区、作坊区以外的多个区域外侧以围墙间隔、防护,而且历年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人群,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二里头遗址是什么朝代】
二里头遗址是夏中晚期和商初期。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先民为什么选择二里头建都】
走进二里头遗址一带的二里头村等村庄,当地人习惯把脚下的土地称为“夹河滩”,即此处是夹在伊河、洛河之间的滩地。既然是滩地,就意味着这里有时会被河水淹没。如此看来,二里头遗址似乎不太像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那么,“二里头人”为何选择定居于此,并建起规模宏大的都邑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自然风貌与现在差异很大。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都邑创建之初,伊河和洛河在上游已经完成汇合,而二里头遗址的位置处在古伊洛河北岸,现在流经二里头遗址北部的洛河河段,是汉魏时期“堰洛通槽”水利工程导致洛河故道改道导致的自然风貌变化。
对此,考古勘探资料也有印证。资料显示,二里头遗址现存范围的东缘、南缘、西缘大体接近于原始边缘,而遗址北部遭到洛河河床的切割破坏。专家分析,二里头遗址北缘很可能位于现洛河河床内。
按照传统,古人在河边居住,为避免遭受洪涝灾害,一般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点。不过,到过二里头遗址的人可能觉得这里是一片平原。其实,如果您站在遗址南面的伊洛河故道眺望二里头遗址,会使用到“仰望”的姿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第三任队长许宏在其著作《最早的中国》中讲过一个故事:他们在二里头进行遗址发掘时,曾听当地的村民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大水,导致伊、洛河出现特大洪峰,当时“夹河滩”一带几乎全部被淹,唯有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北许四村间的高地在水面之上,而这片区域,正是二里头遗址所在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里头遗址优越的地理条件,也跟《管子》中提到的择都原则相契合。
城市规划“前所未有”开古代都城规划制度之先河
二里头遗址自发现至今已过去60多年,目前的勘探与发掘成果已经能够勾画出二里头都邑的布局和总体结构。光是列举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就能看出它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