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三星堆,郑州商都遗址首次出土“金面具” 】
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其中,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首次曝光了一个“金面具”,从年代上更早于商代晚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
河南郑州商都遗址,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商代第一位君王汤所建的亳都,距今约3600年。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现一处商代中期白家庄期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区。该墓葬区位于郑州市东大街南、紫荆山路东、书院街北,距郑州商城南城墙约200米,距东城墙约450米,称之为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商代贵族墓葬区。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富成介绍,墓地残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发现25座墓葬,其中3座墓葬出土青铜器,6座疑似祭祀坑,其余16座推测为陪葬墓。
其中,2号墓是郑州商城目前发现的陪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墓葬,出土青铜礼器、兵器以及玉器、金器、贝币、镶嵌绿松石的牌饰等各类器物200余件,充分彰显了墓主人的高等级贵族身份。
陪葬品中最引发大众关注的,当属一件被掩埋数千年依然金光闪耀的金覆面,覆盖在墓主人脸上。据测量,金覆面长18.3厘米、宽14.5厘米,重约40克,含金量88%。这是全国所有商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金覆面,也是唯一一个金覆面。墓中大量使用黄金随葬的现象,也是首次发现。
黄富成表示,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进一步丰富了商代中期文化的内容,是郑州商城遗址功能演变、历史沿革的重要证据。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多件黄金用品,反映了商时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密切联系。
【古代人为什么要设计面具】
远古的人类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性地制作了动物、妖魔等种种面具戴在脸上。
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延续到今日,在民俗活动、舞台上和儿童游戏中,依然能看到制作得更加精美的面具,那纯粹是娱乐了。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它们的设计夸张、变形。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本能体现。
【古面具一般是什么材质】
面具,古称魈头,又称假面、代面和大面,主要源自原始巫术傩祭仪式或原始乐舞。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高度发达,社会各阶级祭祀盛行,傩祭活动兴盛于世,面具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这时期出现了我国传承时间最长、辐射地域最广的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时期木、竹、布、绸代替了青铜、兽皮等材料。面具在乐舞中普遍使用,此时出现了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首位。宋元时代是我国面具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流行。按形制可分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假面最为普遍,人们平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大多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为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均用它进行化装。假头指套头式面具,佩戴时大多将整个头颅罩住,留出眼睛和嘴巴位置,以方便说唱表演。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均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地位逐步被假面取代。面饰系佩在身上当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一般在胸前、臂上或腰间。其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形状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种,而以人面形居多。人们经常在面饰上雕刻故去亲人的肖像,戴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面饰制作多为平面浮雕,也有的为阴刻线雕或采用其他手法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