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中国哲学思想纵横(第374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元宇宙哲学元宇宙保险开创者张胜利先生近照
魏晋玄学与大乘般若学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玄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演出的“新义”,我认为是般若学影响促使了玄学的诞生。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因为这种相似性才使得般若学因玄风而远扬,玄风依般若而转盛。两般思潮相融而激荡,但各自又都保留着自己的特性。玄学为何晏、王弼所首创,他们用道家的思想去诠释儒家的《易经》,《论语》从而提出许多“新义”。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三卷,《周易穷微论》一卷,《易辩》一卷等数种,但是足以代表他们思想的有名命题是王弼的所谓“得象在忘言”和“得意忘象”,这是取自《庄子˙外物篇》的第一句话“得意忘言”,对《周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加以引申的。它与般若学的所谓“无相”(无明相)“善权”(方便)与忘象、忘言之说有交集之处,这一交集与支谦改译的《大明度经》有关。支谦是三国时的翻译家,他在公元223—253年,约三十年的时间译出了《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王弼的生卒年代是226年—249年。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从时间段上来分析,王弼受般若思想的影响是极有可能的,支谦就居住在洛阳,随支谶弟子支亮受学,以后才江南避乱的,《大明度经》就是在江南翻译的,一般认为他这个译本是在吴孙权黄武至建兴(公元222—252年)间译出的,实际上他在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已经隐居山中,他的活动以及改译《大明度经》都应该在他隐居之前。因此译出的时间应在公元222年—241年之间,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稍后一点才是王弼、何晏新义意倡导时期。王、何二人均死于正始十年,正始为曹魏年号,当为公元240—249年间,他们的学风被称为“正始之风”。支谦的译籍虽然在江南,但洛阳一带也有人在讲习,玄学受般若学的影响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从玄学思想本身也能看得出。支谦所改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对般若“冥未解悬”的宗旨比支谶的《道行》更能阐发其义,“得法意而为证”等译语来表达。,支谦在注中说:“由言证已,当还本无”这就很象“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的说法。对中国佛教文化来说,江南堪为发祥地,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佛教徒眼中,江南是美和诗意的象征。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慧远就认为:自然的水是真如、法性、本无、性空本体的体现者,是美的化身。正是江南秀美的自然山水,为佛教徒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研修佛学之地。相比较而言,佛教虽然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但是在东汉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动荡不安,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于是乎有大量的佛教徒和僧人南渡,支谦就是南渡奔吴的,另外还有高僧安世高、康僧等。江南佛学大兴。东汉末年经学走向衰落,魏晋玄学兴起“永嘉之乱”,晋室南渡,江南大地玄学盛行,这也极大推动了江南佛学的盛行,佛教僧侣和居士用“格义”的方法,消除了玄学与佛学的隔阂,使之中国化,佛学玄学化,最终实现了“玄佛合流”。般若学与玄学相互交融,六家七宗应运而生,各士各僧纵情山水,志趣相投,魏晋玄学的隐逸风尚与印度佛教的山林禅修不期而遇,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山林传统。印度佛教原本就有在山林禅修的传统,传教传入中土之后,僧人们也喜爱隐逸山林。专事佛典研习,佛教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既需要有精妙的修行理论与契合,也需要有清雅的生活方式来提升佛教形象,所有这一切都有力的推动了当时般若学的发展,也使山林具有了隐逸和理想乐园的双重文化内涵。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