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豫西卢氏端午节吃槲包的由来!
2023-05-19 14:49:5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小麦黄梢的季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了。豫西卢氏人就都能吃一种槲叶包装的独特的食品——槲包。卢氏流传着一首民谣:“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雄黄酒烈艾叶香,香草袋子挂脖上,花花马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槲包是卢氏人世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食物,同样具有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之意。
  卢氏槲包的历史与粽子一样年代久远,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有粽子,什么时候就有槲包了。卢氏槲包,历史悠久,和南方的粽子一样,起源于2000多年前,是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卢氏籍大名人、著名作家、翻译家曹靖华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粽香飘飘忆当年》,一度使卢氏槲包驰名全国,连鲁迅都说卢氏小米槲包好吃。卢氏槲包端午前,村民们都要到深山里去采摘槲叶,这种高大、茂盛的槲叶树,也只有卢氏周边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才有,他们采来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槲叶,一左一右地对称码放着,然后用柔软的葛藤捆绑好。槲叶采摘回来了,女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把采来的槲叶,放在锅里烧水清煮消毒,到了第二天早上,看见槲叶由绿色变黄色,再捞出来,沥干,然后用担子挑到水井、小河边,一片一片地清洗干净,带回家备用。再将红小豆、黍米或谷米等食材加碱面水浸泡一夜,次日即可包槲包了。包槲包需要至少两人合作完成。一切准备就绪后,包槲包才正式开始,先起三四片如掌的槲叶叠放在左手上,右手抓一把泡胀的黍米和豆子,均匀地摊在槲叶上,然后两手一卷、上下一叠,裹成一个形似小舟的单扇槲包。随后,自己包的那扇与对方包的另一扇合在一起,用马莲细长的叶子将它们捆扎好,一个长约15厘米、宽约5厘米的长条形槲包就做成了。半天功夫,包好的槲包堆了好几蓝子,把槲包垒放在锅里,压上一块石头,盖上锅盖开始煮。
  于是,家家户户的大铁锅里,不时发出“咕嘟咕嘟”动听的声响。这时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青烟袅袅,整个小山村,晚风中飘溢着槲叶诱人的清香。槲叶包的槲包煮熟了,捞出来大家抹上蜂蜜品尝,香气扑鼻,吃起来香甜、滑润、爽口。卢氏槲包槲包具有清香、润滑、香甜、耐储存等优点,蒸一锅槲包,普通家庭可以吃好几个月呢,只要经常三天五天在篦子上蒸馏,就可以保证几个月不坏。说道槲包,我们还想起槲包曾经救过红军呢。
  1935年5月,红25军第七四师在师长陈先瑞、特委书记郑位三、政委李隆贵、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的领导下,在洛南、卢氏交界处一带打游击。他们从镇安县米粮川挥师东进经过山阳、商南进入河南西峡西平,又向北挺进,在卢氏县官坡、兰草、木桐及洛南县三要司、灵口镇一带打土豪,除恶霸,铲土顽,一路声势浩大,保安团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三要司庙沟岭,红军二营与洛南县尤奉三保安团鲁子元中队激战,缴获步枪20多支。营长肖大喜带人把鲁子元撵到东佛岔,因地形不熟,未能将鲁子元生擒。一天,卢氏县木桐乡窑沟村村民王海青家来了几个人,其中,有一位是在庙沟岭战斗负伤的战士。那时,王海青才16岁,听说要在他家留伤病员小杨养伤,他很高兴。那天刚好是五月端午节,他家包了不少槲包,他们给上路的红军装了一钱褡子。红军说,好呀,这东西吃了顶饥,也携带方便。他们说,把伤员丢给你们招呼,已经很麻烦了,现在,又拿这么多槲包,他们给王海青家丢了好几块银元呢。
  王家死活不要,说自己出产的,让穷人自己队伍吃,要什么钱?但红军当时制定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硬是把钱留下,还说,伤病员在你家养伤,你们已经冒很大风险了。被毛主席称为陕南王的陈先瑞将军因为王海青家地处洛河南岸,看来好像是陕西地界,但却归河南管辖,加上与水陆交通码头青龙镇(河口街)有一山一河之隔,相对安全。王海青父亲呢,就把小杨藏在屋后李自成当年铸造银子古采洞里,并从老陈先药铺里抓来中草药,给小杨治病疗枪伤。时间不长,小杨就痊愈,恢复了健康。当时,当地流传一首顺口溜,端午到,槲包香,红军哥哥进山庄,不抓丁,不抢粮,打走老财喜洋洋!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