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有这么一个说法: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看来把断绝粮食作为战争的谋略,古已有之。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本来是一个小国,方圆不过百里,而且多是贫瘠的盐碱地,粮食产量不高,人口数量也不多,但后来能够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其转折点就发生在第十五代国君齐桓公当政时。当时,齐国和鲁国在地理上相邻,且长期存在矛盾。为了削弱鲁国,齐国的相国管仲想出一计。鲁国的老百姓平时织一种叫“绨”的纺织品。于是管仲就劝齐桓公穿绨料的衣服,并下令大臣们也照着做。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也开始流行起穿绨料的服装,并很快引起了齐国绨价的暴涨。管仲找来鲁国的商人,用高价请他们从鲁国贩绨,吸引鲁国百姓纷纷把绨运到齐国去卖,鲁国从中获益匪浅。
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鲁国国君命令百姓大规模织绨,并形成了热潮,却将粮食生产置之脑后。一年后,管仲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官员百姓也都统统不再穿绨料衣服。同时,齐国也不再和鲁国贸易往来。后来,鲁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马上调整生产,因农时所限,没办法,只得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本地粮价每石才10钱。如此,极大地削弱了鲁国的实力。后来,鲁国国君不得不归顺了齐国。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伪,历史上史学家也有争论,其中的详情无从得知。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却是实实在在的道理。粮食战略的重要可见一斑。一旦被人卡住了碗中的粮食,人民堪忧,国运堪忧!
再说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卧薪尝胆的勾践,战胜吴国,报仇雪恨,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其实当时勾践打了一套组合拳,其中就用上了粮食战略。越国将煮熟的种子卖给了吴国,吴国看到越国的种子颗粒饱满,满心高兴,大力推广,结果造成大面积颗粒无收。这个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大批无辜百姓饱受饥馑之苦,吴国的国力、军力受到极大削弱,从而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实际上,这种粮食战略并不仅存在于过去的历史中。在近现代,它依然是大国战略的重要杀器。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一直把粮食作为自己的一张王牌,敲打自己的对手和反对者。基辛格就有名言:“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在美苏冷战的几十年间,也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粮食斗争,除了1972年苏联的粮食危机因为成功实施了战略欺骗而化险为夷,20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两次粮食危机,苏联都遭受了巨大打击,深刻影响了双方对峙的态势。粮食的重要性,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可须臾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