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尔后赵光义也宿在宫中(待证)。
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享年五十岁。
赵匡胤剧照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赵匡胤共有四位皇子,除了早亡的两位,剩下的赵德昭、赵德芳均已长大成人,但到了二十一日,反而是晋王赵光义即了皇位,是为宋太宗。
按理说赵匡胤理应传位给他的俩儿子,但偏偏却没有。十九日晚赵匡胤和光义喝酒时,遣散了所有侍从宫女,太监们只能从远处遥望,不得靠近。
后来根据宫人的描述,窗上剪影看到兄弟二人有争执并有推搡动作,似乎哥哥让弟弟接受什么东西,但赵光义一直不干,一直在避让,有些不欢而散的味道在里面。再后来兄弟二人就各自睡觉了,赵匡胤当晚下令让赵光义宿在宫中。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
按司马光的史料记载,到了二十日凌晨四更天的时候,赵匡胤却忽然驾崩了,他的死有很多让人觉得诡异的地方。
1、赵匡胤正值壮年且是军人出身,身体肯定不差,而且史料没有任何关于赵匡胤有疾病的记载,为何却忽然驾崩了呢?
2、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喝酒,之后还让赵光义宿在宫中,就好像交待后事,要禅让帝位给赵光义一样。
问题是像禅让帝位这么大的事,旁边起码应该有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在旁作证,这样政权更迭才不会动荡,也比较符合逻辑,然而当晚喝酒的时候赵匡胤摒退了左右,并没有其他人在场。
赵光义剧照
按理当晚这哥俩还在喝酒,怎么看赵匡胤都不像是患有重疾、行之将死之人。那么赵匡胤当晚召赵光义入宫应该是喝酒谈心,或是有其它事情商议,并不是商议什么‘禅让帝位’之事。
再者,当时赵匡胤正准备第三次进攻北汉,对全国实现大统一的时候,这皇帝当得好好的,也没有理由去自杀。当然了,也有可能事有凑巧,不排除赵匡胤喝酒后导致心肌梗塞或者是脑出血而暴毙的可能性。
不过据史料记载,在赵匡胤驾崩前后,赵光义有一连串不同寻常的反应。
赵匡胤是暴毙是在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四更左右,这时候天还没亮,宋皇后马上让内侍太监王继恩出宫召四皇子赵德芳入宫,商量继承大统事宜。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恩召秦王德芳。
但是,王继恩却认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便不去召赵德芳,私下去开封晋王府召晋王赵光义。到了晋王府门口时,又遇上御医程德玄,之后便一同叩门进入晋王府见赵光义。
从王继恩口中听到皇帝哥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赵光义反应就很耐人寻味了。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载:“王大惊,犹豫不敢行。”
大吃一惊很正常,但这“犹豫不敢行”是什么鬼?哥哥死了而弟弟却不敢入宫是几个意思呢?
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晋王急忙入宫一看究竟’才对,除非赵光义心中有鬼!这时候王继恩说了一句:“事久,将为他人有”。晋王这才和王继恩、程德玄一同前去皇宫。
到了皇宫后,王继恩想让晋王先在寝宫外等候,自己先进去通报为宜。这时候御医程德玄说话了:“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三人便不经通传长驱直入来到寝宫,正在等候王继恩回来复命的宋皇后听到动静便问了一句:“德芳来耶”?
王继恩回复道:“晋王至矣”。
宋皇后大感愕然,明白大势已去,过了一会便呼赵光义为官家:“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而赵光义对宋皇后应诺“共保富贵,无忧也”。
就这样,赵光义于次日(公元976年十月二十一日)登上了帝位。赵光义的登基之路,除了‘顺利’得让人难以置信之外,又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1、《宋史》中记载太祖驾崩前一晚,太祖下令赵光义宿在宫中。但按照古时皇宫的礼数来看,除了皇帝及未成年的皇子,其他男子并不允许宿在宫中。
再者,根据史料也说了当晚兄弟俩喝完酒后赵光义是回了家的,所以才有王继恩私召赵光义一事。
由此可见,‘赵光义夜宿皇宫’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更像是为赵光义继位之合法性铺路。
2、太祖死后,宋皇后第一时间想召四皇子赵德芳进宫,以便继承皇位。假设太祖先前有意传位赵光义,那么宋皇后在让王继恩出宫召赵德芳时肯定会有一些犹豫,毕竟这违背了太祖的意愿,但在史料记载中宋皇后却没有犹豫。
直到赵光义入宫,宋皇后的表情是‘大感愕然’。如此只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宋皇后对‘太祖有意传位赵光义’毫不知情,宋皇后身为后宫不涉政,不知情可以说得通。但是,王继恩身为一个内侍太监却知道‘太祖一直有传位晋王之意’,这就有点说不通了。
既然一个内侍太监都能知道太祖心意,朝中的军机大臣、宋皇后反而被蒙在鼓里?这对皇权更迭根本没有任何好处,当时正值壮年的太祖皇帝断不会出此昏招。
当时太祖的母亲杜太后早己去世,太祖死后宋皇后就是最大的了,宋皇后下令内侍太监王继恩召四皇子入宫,宋皇后的话就等同于圣旨。
但是王继恩却阴奉阳违私自跑去晋王府召赵光义入宫,一旦赵光义做不成皇帝,王继恩就是违抗圣旨,这可是杀头的大罪,王继恩不怕吗?
所以二来嘛,就是‘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这说法有很大概率是杜撰的,王继恩冒着生命之忧召赵光义入宫,就是政治投机,背后肯定有猫腻。
3、王继恩在晋王府门口遇到御医程德玄,这事也显得很诡异。当时天还没亮黑灯瞎火的,史料也没有赵光义生病召见程德玄的记载,程德玄呆在晋王府门口数星星么?
如此看来,关于王继恩认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一说是站不住脚的,赵光义、王继恩、程德玄的一连串反应,更像是早有预谋的利益关系链,赵光义的登基就显得不那么名正言顺了。
但不管怎么样,赵光义就这样登基做了皇帝,为了显得‘名正言顺一些’,赵光义抛出了受命于杜太后的说法。
△《宋史》是这样记载的:“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宋史·魏王廷美传》载:“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
在公元961年,太祖母亲杜太后病重,曾在临终前留下遗命,杜太后认为后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周世宗柴荣让年仅七岁的幼主柴宗训当皇帝,才给赵匡胤有机可乘而改朝换代。
所以杜太后特别让太祖立下誓约,并让赵普见证记录,嘱咐太祖死后要传位于其弟赵光义,让年长老成的人当皇帝,这样北宋朝才得长久。
后来这份遗诏藏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这样看起来,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就大大增加了,但也显得疑点重重。
1、“金匮之盟”首次在朝廷中公开是在赵光义即位的第六年,为赵普所献。这份遗诏事关重大,为什么在赵光义即位之初不拿出来?
按史料记载,赵普、赵光义、赴匡胤都是“金匮之盟”的见证人,太祖驾崩时赵光义、赵普还年轻健壮,不存在患老年痴呆失憶症,为何要等六年之后再拿出来,意义何在?
2、一般遗诏都有原件,但无论是《宋史》也好,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也好,都没有关于“金匮之盟"原件记载。
3、太祖驾崩时皇次子赵德照(26岁)、皇四子赵德芳(18岁),都已经成年,按照‘金匮之盟’遗训,年龄上起码足以继承帝位了,不存在幼小不懂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