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
■诗意中国的审美风貌,呈现为诗歌艺术的审美意象,延伸为诗情画意的综合艺境,涵养在礼乐教化的文化传统,进境于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只有多维整合的系统阐述才能保证根脉传承的浑然一体。
■诗意中国的文化心理,凸显出永续不绝的唐诗情结,而今天我们对于“唐诗之美”的解读阐发,更需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全新视野。
■提炼凝聚着诗意中国之文化精髓的“美的规律”,需要在“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创新视域下提炼并阐释中国艺术哲学的经典范畴、核心命题以及阐释话语体系。
诗意中国的根脉传承,意味着在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特定意义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性思维所造就的中国审美意态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精华描述和精神阐释。惟其如此,诗意中国的根脉传承,不仅需要充分体味中华诗词的美感韵味,而且需要深入发掘其精神发育的文化根系和风格演变的历史脉络;不仅需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透视其所以如此的文化机制,而且需要在哲学的高度上探寻其根脉延续的美的规律。亦惟其如此,根脉传承的创造性实践就关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的深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诗意中国的根脉传承,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推动下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课题,并且是全社会都需要提高问题意识的思想理论探索课题。要而言之,这里的问题意识须涵涉以下三种维度:一是如何揭示孕育了诗意中国之审美风貌的文化生态,二是如何解读凸显出诗意中国之文化心理的唐诗情结,三是如何提炼凝聚着诗意中国之文化精髓的美的规律。
诗意中国的审美风貌,呈现为诗歌艺术的审美意象,延伸为诗情画意的综合艺境,涵养在礼乐教化的文化传统,进境于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只有多维整合的系统阐述才能保证根脉传承的浑然一体。
首先,诗歌艺术的审美鉴赏所需要的审美灵感和人文修养是根脉传承的现实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坚实丰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像生命需要空气和水那样,只有相应的文化生态才能孕育中国人整体的诗美性情。为此,需要树立“精品”“精读”意识,要真正领悟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尤其要在探讨诗意美之所以然方面下大功夫。继而,从中华诗词艺术中自然延伸出来的讲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文化传统,培育出诗词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这就向人们提出了跨越当代文学与艺术学学科界限、领悟古典诗词意境和书画神韵的综合要求。如果说中华诗词具有讲求情景交融从而也讲求诗画交融的特色,那么,伴随着诗画交融的艺术潮流,绘画艺术领域追求率意写真的“文人画”流派,不仅造就了艺术史上写实与写意的不同流派,而且延伸发展为以当代“新文人画”为标识的笔墨传统,于是也就引发了深入艺术学肌理的造型与笔墨之辩,与此相关的讨论还有待深入。进而,诗意中国植根于礼乐教化的文化土壤,在制礼作乐和礼崩乐坏的兴衰交替中动态考察诗学的发展轨迹,包括上古礼乐文化阐述中“采诗观风”的制度设计和“温柔敦厚而不愚”的人格诗学规范等,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值得探索的诗意生态学研究课题。最终,中国式诗意栖居境界凝聚着中华哲思美论的核心观念和思维范式,也因为如此,诗意中国之根脉传承指向人学本根和宇宙本源的终极关怀和哲思智慧。在这里,可以讨论诗意栖居与终极关怀的深层契合问题,可以探讨如何将“民胞物与”的博大襟怀注入日常平凡的生活实践中,参悟文学艺术的“自然之道”和哲学美学的“道法自然”。
诗意中国的文化心理,凸显出永续不绝的唐诗情结,而今天我们对于“唐诗之美”的解读阐发,更需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全新视野。
最近,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抖音、中华书局推出“抖音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据《2023抖音唐诗数据报告》,在过去一年里,近百万名网友在抖音发布唐诗相关短视频,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58亿。这一现象说明,现代传播方式在加速推广诗意中国普及事业跃上新台阶的同时,也进一步确认了唐诗在诗意中国审美心理中的核心地位。确乎如此,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唐诗是美的巅峰。惟其如此,伴随着这种普及广度的数量升级,自然应有无愧于时代的探究唐诗之所以然的诗学解读。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古今一体的诗学通观视野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比较视野的彼此融通,无疑是深入透视诗歌“唐人高处”和“盛唐气象”之丰富内蕴,进而把握中华诗词最美范式之生成机制的新兴机遇。尽管围绕“唐人高处”和“盛唐气象”的学界讨论已然积淀丰厚,但“接着说”的空间同样宽阔。譬如殷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