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丝路百城传”:展城市风貌 促文明互鉴
2023-10-16 11:46:4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研讨会现场

▲“丝路百城传”丛书多语种版

本报记者 谢颖

■编者按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10月9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城市文明:“丝路百城传”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于2017年启动实施“丝路百城传”国际出版工程,作为当前国际出版界第一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套大型城市传记丛书,旨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丝路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双向传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目前,“丝路百城传”项目已出版中外城市传记60余种(含中外文版),展现了丝路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面貌,有效填补了国际出版领域大型城市传记丛书项目的空白,进一步密切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版文化交流。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创新实践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商旅于途、舶交于海的贸易繁荣,也成就了丝路城市的发展兴盛,见证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跨越山海相交相融的生动图景。丝路城市如同一颗颗明珠,因丝绸之路而结下了不解之缘。《扬州传》“家国行囊背影”“驼铃风帆远客”两章,分别从扬州人闯世界和外国人来扬州的角度,巧妙地介绍了扬州与世界的深入交往。《撒马尔罕传》《塔拉兹传》着力刻画了与中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展示了不同文明经由丝路互学互鉴的生动故事。弘扬丝路精神、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国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它跨越了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风俗习惯,是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丛书由中国外文局首创、出版界各方协同,围绕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丝路百城立传,为“一带一路”立言,为传播中华文化、弘扬共同价值立意,为新时代立功,其功可追“两司马”。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这一纵贯古今、统筹陆海、面向全球的世纪蓝图,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由中国外文局策划发起的“丝路百城传”,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也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创新实践。“丝路百城传”要坚持史学精神、文学笔法的创作风格,为各国读者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提供优质读本。

“‘一带一路’建设‘要打造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出版业在其中必须有自己的作为。”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看来,“丝路百城传”丛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通过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呈现在国内外读者面前,为出版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开了一条通道。

出版在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丝路百城传”深入系统地展示了两千多年来中外丝路名城的变迁与发展,梳理文明传承发展的脉络,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时代的风度,是出版行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外出版业交流合作、增进了解互信的重要行动。用系统思维为城市作传,也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示城市的发展成就和性格精神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都是各国共建共享的发展繁荣之路。景德镇因美瓷而兴,泉州因良港而兴,巴拿马城因运河而兴,它们在古丝绸之路中兴盛一时,从共建“一带一路”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更有许多的城市兼而有之,把握古今丝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书写了城市发展的现代篇章。

城市是融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体。“丛书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呼应,又是对那条古老而又年轻的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梳理与发掘。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璀璨成果,选择城市传的写作来观照历史、当代、未来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中华文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著名学者、艺术史论家刘传铭感到,如何写出优秀的作为非虚构文本的城市传,为当代中外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是挑战也是我们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

紧扣“一带一路”宏大主题,以一座座丝路古城为坐标,虚实相济,文史交融,生动讲述丝路故事,着力展现“一带一路”历史文脉、多元文明乃至精神内核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