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温度的存在,重在赋予人们自由空间与自主性
我参加首届广州设计三年展的动因在于,“有温度的存在”这个主题深深吸引了我。这里的“温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人性的关怀。在当前城市中,这种关怀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并未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从功能、便利性、美学和舒适度等多个维度来看,现有的设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导致了公众对于城市美观度、便利性以及人性化的普遍不满。我认为,这是一个亟待改正的问题,同时也是这次展览应该深入探讨的议题。
此外,我也深入思考了精神层面的获得。在“广州设计三年展”的开幕式上,我简要提及了一个观点,即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个体自主性的缺失。人们在空间中的思想自由度受到限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多数情况下,设计师所创造的所谓“用户友好”的空间,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赋予或安排,缺乏激发个体自主性的元素。这种自主性的缺失,在我看来,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城市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小齿轮。因此,我认为所有的文化活动,其终极目的应该是唤醒人们的思想自由,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所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设计应当围绕人的环境和需求进行,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空间,都应该营造出一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我存在和个体重要性的氛围,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我对“温度”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给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氛围。
这种理念与养育孩子颇为相似。真正的爱,不是不断地塑造和约束,而是提供一个能够刺激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我相信,那些曾经受到过度干预的70、80后,在他们长大后,最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孩子们渴望的,是自由和自主。
2、参展作品:太阳树,旨在营造自由的社交空间
基于最初对广州设计三年展的理解和认知,我构思并创作了名为“太阳塔”的艺术装置。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我深信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在城市中塑造出独特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是难以用功能性的语言来准确描述的。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我选择不过多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因为我认为作品本身就已经通过空间语言充分表达了我的思想。对于体验者来说,他们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许更为重要。
我观察到,许多人愿意在“太阳塔”下驻足休憩。这是因为它位于展览的入口处,参观者在浏览了众多展厅和展品后,可以在此稍作休息。在休息的过程中,人们有机会进行视线交流和语言沟通。这种社交活动在装置中的“太阳塔”(由众多飘浮的气球构成)下进行,为参观者带来别样的艺术体验。
该作品融合了城市高楼与自然之树的元素,顶部透进自然光线,为作品增添了一抹生动与活力。广东美术馆大堂的独特设计使得室外光线能够照射进来,营造出一种人们聚集在大树下交流的氛围,为参观者带来一种别样的艺术与自然相交融的体验。
3、一个舒服的设计有可能是个没有灵魂的设计
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进入创作者的世界本身就是一段探索未知的旅程,这也是作品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预设的限制。
比如说,当大家去阅读一本优秀的书籍时,我们并不期待自己也能撰写出同样水准的作品。对于作者而言,我们期望能够进入他的世界,而非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让他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创作。
同样地,当我们去欣赏一场音乐会时,无论我们是不是交响乐迷,都期望音乐作品能将我们引领至一个未知的精神时空。我们期待的是一扇门被打开,带领我们踏上全新的旅程,而非仅仅满足我们预先设定的期望或要求。
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那些仅仅追求舒适感的设计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当人们感到舒适时,可能会失去进取的动力。这样的设计会让设计师失去思考和讨论的余地,所谓的“舒适”就是没有争议、没有新的想法,仅仅满足现状。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城市中大量存在,表现出一种平庸的丑,它不会引发我们的讨论或争议,但它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对未来的激情。
这样的环境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可能使我们变得平庸,对美感失去敏锐度,甚至对未来失去激情。因此,我认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引导和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在思想上产生碰撞。
事实上,什么样的建筑不能居住呢?从人类以前的山洞、帐篷、砖房、木屋到今天的高楼大厦,建筑的演变最终反映的是人类思考方式的转变。建筑不仅仅是空间和物质的堆砌,它更是人类思想和生活的体现。因此,我认为设计应深入探讨如何从生活的功能层面介入人的思考过程,这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设计可能仅仅沦为一个简单的产品,失去了其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在房地产行业,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建筑可能就仅仅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
4、有别于粗暴和平庸,设计需要温柔的创造力
建筑领域不仅涉及资本和权力,每一个建筑项目背后都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塑造城市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设计师是如何操作的?他们的设计理念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即使是一些行事粗暴的设计师,他们至少还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或许他们试图通过设计展现自己的自信和强势。然而,还有许多人可能毫无设计理念,只是盲目跟风,这种麻木的态度同样令人担忧。理想中的建筑师应当是一个既温柔又善良的人,他们不仅具备创造力,而且和音乐家、作家以及其他受人尊敬的艺术创作者处于同等的地位。我们期待这些设计师能够展现他们独特的才华和世界观。
设计师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工具,按照别人的指示行事。这样做不仅会剥夺设计师探索未知领域的机会,也会使他们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性。设计师确实拥有影响力和期待,但他们也肩负着使命和责任,因此他们必须以善意和美好的目标为导向。我认为所有设计师都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他们看到了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因此,“他认为的好”这一点至关重要。设计师不仅是在表达自己,还在为许多人代言,包括那些对未来迷茫或因为设计师的举动而攻击他们的人。即使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能会面临非议,但他们仍需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勇于实践。这种坚持需要设计师具备与多方博弈的能力。
我的原则是等待合适的人来找我合作。尽管我曾经试图说服别人,但我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相反,我可以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吸引有共识的人加入。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合作都会变得更加容易。我相信,每一个能够实现的好作品或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都是基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包括知识分子、文化界人士、决策者和投资者等。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共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5、建筑的可持续性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设计
目前全球40%的碳排放来自于建筑领域,因此建筑在可持续性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可持续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标,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层面到实际塑造的环境,以及人在环境中能否唤醒人与自然的联系,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可持续性意味着一个建筑在经历五十年、一百年后,仍然能让人觉得它很好、很舒服,有保留的价值。与此相反,那些仅仅建立在纯技术基础上的所谓节能建筑,很可能在几十年后变成垃圾,从长期的时间尺度来看,它们可能并不可持续。因为技术往往把建筑简单地产品化,而产品总是需要更新迭代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更新迭代后怎么办?建筑本身就需要是一个可以长时间使用的产品。
因此,我认为建筑的可持续性需要回归到设计上,比如考虑其空间、与环境的关系,是否能很好地利用自然条件,如自然通风、遮阳等。接下来才是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同时,适用技术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发展中的地区。因为许多技术意味着高昂的代价和庞大的产业支撑,这是无法承受的。所谓的可持续,如果不能承受,对生活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可能就没有未来了。
在任何阶段,我们都无法想象使用两百年后的技术。例如,那时太阳能可能得到200%的利用,能源可能变成一个不得不浪费的东西。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重要的是,在不同的阶段,全球发展不平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可持续性视为一个指标,而是需要有一个适用的观念。
比如中国的园林,如果在今天这个时空有一个平行时空,是几百年前的中国农耕文明,那个建筑、园林就是一个可持续的建筑。它使用的材料、与环境的自然关系,以及达到的精神层面高度,与自然的和谐、诗情画意等等,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觉得它应该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去保留。这个持续性已经做得非常高级了。因此,我们今天也需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
“有温度的存在”提及了一个对现代主义的反思问题,我认为包豪斯和现代主义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环境、自然以及可持续性和人文问题。
它缺乏当地性,同时对自己的历史可识别度也显不足。今天我们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实际上都是在尝试弥补现代主义所缺失的部分。现代主义将建筑简化为一种社会和技术相结合的简单产物。从后现代时期开始,我便察觉到它的局限性。
曾几何时,现代主义已被宣告死亡,一些建筑物甚至被炸毁。在美国,有一位后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的评论家曾指出,现代主义在此时此地已经消亡,因为它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事实上,这些社会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城市空间缺乏人性化和人文关怀。而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主义,也忽略了许多其他问题。
在我看来,现代主义更多地关注资本、技术和权力。这种资本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权力的安排和布置,它缺乏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住宅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不能仅仅从上至下进行规划,这种大规模的规划方式存在很多缺失。
对于未来,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和人性。这些以往被忽视的元素,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的最根本力量和价值观。未来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当今最缺失的东西上,即人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城市做得相当好。
自然已经被人文化,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建筑中,这种和谐的体现也做得非常好。我认为我们可能需要回归到这种和谐,当然,城市的规模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6、在大湾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血脉,具有原始的能量
“广州设计三年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盛事,我对大湾区的深圳和佛山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为我在深圳、佛山参与了一些项目。
我最初对西方的现代派城市抱有向往,尤其是在建筑和规划方面。然而,现在我更看重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在深圳这样的滨海城市,拥有山水的自然美景,以及滨水空间的塑造,我认为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好。
目前,我正在深圳参与建设深圳湾文化广场,这个项目体现了将时空拉开,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厚度。
此外,我认为建筑中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它能够将扁平的现代主义文化拓展开来。一方面,建筑需要与历史、地域和传统相结合,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展现未来的想象力、原创性和在全球文化中的独特性。我认为我正在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在佛山,我们即将参与南海艺术中心的建设。我对南海的民俗文化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龙舟比赛和舞狮等传统文化活动。我在古村里看到“龙舟漂移”特别有那种原始的能量。还有舞狮文化,不像有些地方,虽然重现了当地的传统,但是当地的人已经和传统脱离了。但在广东,传统就是现代,在这个城市中的人的真实的文化状态,大家的参与感特别强,它变成一种城市气息。
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真实的文化,这种文化或气质已经融入了现代城市的血脉中。它让现代城市充满了活力,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在建筑中,我想将这种精神带到未来,因为我的建筑作品强调一种超现实感,我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角和创意。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