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葛昌永新书《阅读湖北》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07-04 16:29:2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7月3日,“葛昌永新书《阅读湖北》”研讨会在湖北省图书馆举行。研讨会由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省文旅厅、省文联主办,湖北省图书馆承办,湖北文旅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书法院、书法报社、湖北画报社、弘堂书社等协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主持会议,来自省内书法界、文艺评论界和高校的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风月总关情,山水自有言。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家、诗人、书法家葛昌永,用数年时间走遍湖北山山水水,用脚步丈量荆楚大地,以满腔热忱的家国情怀与浪漫笔调,倾情创作出厚重的《阅读湖北》。
 
  与会专家学者对《阅读湖北》一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葛昌永秉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艺术创作之理念、以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努力贴近现实、热爱生活,创作了大量讴歌时代、彰显中华人文及湖北风情的诗文词赋。运用了诗、词、赋、散文等多种文体,以书法、绘画、摄影、音频等多种方式,表现湖北山水人文,讲述湖北故事,光大荆楚精神,书写时代华章,为读者立体描绘出一幅大美湖北的壮丽画卷。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主任,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高度赞扬了葛昌永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勇于担当“为时代留痕、为生活讴歌”的文人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继承发展、突破创新,《阅读湖北》一书是“对文明湖北的礼赞、与知音湖北的共鸣”,堪称湖北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表率。
 
  省作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认为葛昌永以“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踏遍湖北山川河流,写就《阅读湖北》一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又一扇了解湖北历史遗迹的大门,点亮了深掩在岁月里的楚文化的光芒,传承弘扬荆楚优秀传统文化。
 
  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孟庆星认为葛昌永具有浓浓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以笔墨书写出了自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北大地的深厚感情,书法创作成果丰硕,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武汉漫画研究会荣誉会长、民俗画家萧继石在发言中指出,葛昌永用脚步丈量荆楚大地山川河流,挖掘湖北人文历史故事,透过该书,可以看出其个人是对湖北本乡本土文化的真诚歌者,是湖北发展满怀热情的歌者。
 
  省作协原副主席刘益善认为该书描写了106处湖北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景点,用诗、文、图、书凸显了大美湖北,算得上是一部湖北旅游文化辞典。
 
  省书协第五届副主席童德昭点评认为该书堪称诗文书画兼善,神与物游、天人合一,是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大美湖北山水人文的精彩描绘也彰显出其浓浓的家国情怀。
 
  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蔡家园评价《阅读湖北》是一本耐看耐读的好书,是一本行走之书,实现了把艺术生活化、用艺术提炼生活,体现了创意之美、情感之美、文辞之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省书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李劲松说,自古以来,湖北书家就有善于自撰诗书的优良传统,葛昌永的自成一家的书法创作就是一个生动体现。同时,其最近十年艰辛、磨砺和蝶变的书法创作实践、经历和成果也为破解当今书法界文学修养相对不足的普遍问题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书法报》执行主编李金豹认为葛昌永的《阅读湖北》体现了文化的思考,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成功介入了对优秀创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人生升华。
 
  省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黄金辉提出该书既有内容上实现了思想精深,在形式实现了艺术精湛,在表达上实现了制作精良,充分体现了作者从基层成长磨练中培养出的深厚文化修养和多才多艺的艺术技巧。
 
  省书协副主席、省书法院副院长樊利杰认为葛昌永及其著作《阅读湖北》是湖北人文书风的典范,诗词文赋信手拈来,书写随机而动、富有特色。也是书法与时代结合的典范,不仅具有很高艺术和文学的魅力,更是一本以文化为切入口,引领湖北旅游的大众读物。
 
  省书法院驻院书法家、省青年书协副主席万双全认为葛昌永艺术创作与当代湖北书法事业蓬勃发展紧密相连,这部书是其行走荆楚大地、深入生活的心血之作,是其艺术生活化、创作实用化、书写尚艺化创作思想的宝贵结晶。
 
  省文联文艺创作部副主任、省评协副秘书长李宗荟认为,《阅读湖北》丰富了新时代故乡题材的类型书写,扎根荆楚大地广博的历史文化沃土,以开阔的视域、高远的境界呈现作家的精神原乡,回应时代的主题变奏。
 
  马尚云在总结会议时指出,葛昌永历时六年有余,足迹遍布荆山楚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为湖北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出表率。在《阅读湖北》中所展现的书法作品妙趣灵动、古朴拙雅,书法极具辩识度,渐有自成一体的风范,散文、诗词、绘画、摄影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期待葛昌永在未来再接再厉,创作推出系列佳作,为推动包括荆楚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