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农民日报》:守好“母亲湖” 再绘“洱海蓝”
2024-08-22 16:25:3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8月22日

《农民日报》综合新闻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题

聚焦云南洱海

为了保护洱海水质

大理开启了一场

科技护湖的创新实践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要久久为功。在此引领下,云南大理开启了一场科技护湖的创新实践。

洱海湿地 郑兴 摄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共同建立了古生村科技小院,以张福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建多级导师指导团队,以破解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难题,逐步建立绿色高值农业产业模式。

经过努力,古生村科技小院以古生村片区(4.8平方公里)为洱海流域典型场景,建立了面源污染精准解析与系统治理模式,并初步构建了高值高效与污染防控协同的绿色种植模式。

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技术创新:六条面源污染产生过程纵线、七条污染负荷水质响应横线,涵盖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形成“六纵七横”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体系,监测网涵盖村庄、农田、沟渠、湿地等单元。

只要有污染,便逃不出这张监测大网。不过,监测的作用是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源头,为对症施策作依据,可真正遇到每天都会产生的畜禽粪污、污水处理厂污泥、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枯死水草这样的有机废弃物时,又该怎么办呢?

不用急,钟顺和有办法!他是当地一家名叫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从事这一行业已有十余年。

在这场科技护湖的创新实践中,钟顺和带领公司主动融入,在洱海流域18个乡镇(街道)建起了27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多个非固定式流动收集点,投放废弃物收集车辆251辆,日均收集近2000吨,实现洱海流域全覆盖、全收集,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变废为宝。

这些有机废弃物进入处理环节,才是真正展现技术的时候。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飞介绍,厨余垃圾通过分拣、热循环增温、制浆、厌氧发酵等一系列程序,会变成生物天然气、工业用盐,而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枯死水草、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则会变成各式各样的有机肥。几年来,该公司已累计收集、处理洱海流域各类有机废弃物300多万吨。

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的厌氧发酵罐 经济日报记者 管培利 摄

科技创新的力量已经有了最直观的体现:2022年监测结果显示,洱海湖体透明度均值达2.29米,提升至近二十年最高水平。

如今的洱海,海菜花重现,成为夏秋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洱海生态廊道上,游客悠然地享受“洱海蓝”带来的惬意。每到夜晚,洱海上还会亮起点点渔灯,就像深邃夜空繁星。这,是大理“母亲湖”的另一种美。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