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以贯之的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教育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有残疾的师生、员工提供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师生融入校园、融入社会的基础,更是保障包括残疾师生在内的全体师生发展权的关键要求。以社会融合的理念推动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应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推动,促进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的校园环境建设,已经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了解决“好不好”和“美不美”的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解决“善不善”的问题。目前,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面临无障碍设施理念缺位、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到位、无障碍环境文化氛围匮乏等挑战,建立真正的公平、包容、无障碍的校园环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举措,是促进残疾师生和有特殊需要师生社会融合的基础条件。这一举措蕴含着对广大青少年、残疾人切身利益的真切关怀,回应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现实指向。
充分推动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落地见效。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与实践需要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够有力突破关于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固有认识局限,更好地保障所有学生的权益。一是加快推进校园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融合理念的指导下,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要求不仅是针对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的,更是针对所有校园环境、所有公共教育空间提出的广泛要求。为了特殊群体更快、更好地融入校园环境,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成为当前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各级各类校园都应当评估校园无障碍情况,排除物理硬件上的危险因素,疏解教育教学中的风险因素,推进无障碍设施的布局建设。二是促进物质层面“无障碍”和精神层面“无障碍”相结合。一方面,要推动物质层面的建设;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建立“无障碍”意识,在概念使用、权利设定等方面都实现实质性非歧视,严防严禁直接性歧视语言和行为的发生,保障特殊群体实现自我认同的渠道畅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健康快乐地成长。
优化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搭建我国无障碍事业制度性框架。加快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构建多部门联动格局,形成党委统筹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教育主管部门主抓、各级各类学校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其次,要大力推进无障碍建设深度融入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为残疾和有特殊需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再次,要全面落实执法检查和督导督促工作。在现有法律基础上,构建一整套指导、监督、评价、认证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指标体系,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际工作成效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评判规范与参照标准,提升落地的实操性和可行性。最后,要发挥道德规范在引导、示范、激励等方面的价值。帮助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主体、无障碍服务提供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平等尊重、公平包容的价值观念,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我国立德树人工作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