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平阳木偶戏:一口道尽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
2024-10-10 10:34:1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平阳县委宣传部  分享:

灯光投进剧场,斑斑点点落在戏台之上,台上木偶恍若披上金纱。此时,悠扬的童谣响起,好戏开场。青年们一袭黑衣黑帽,十指悬丝,一线一提;木偶们婉转而起,姿若生人,可道人言,搭配场景、音乐、特效,让人身临其境,置身于那段风雨飘摇却一腔热血的革命岁月。

以偶做戏,戏如人间,演出结束,掌声雷动。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1010/ff0b0bd1aa9cfd1803005d640569a971.png

 

日前,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在河北省邯郸大剧院圆满落下帷幕。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原创红色木偶剧《烽火雏鹰》,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本次展演活动的木偶剧作品,代表浙江的传统木偶艺术登上国家级展演舞台,荣获“优秀剧(节)目”荣誉。

马上,10月17日至10月22日,第九届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活动即将在平阳举办,是该赛事举办以来首次以县级专业院团为主体。

来自南方的传统木偶艺术何以得到了北方观众肯定和好评?新时代背景下,“小众艺术”平阳木偶戏该如何挣脱桎梏,探索突围之路?

木偶行话有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温州。”所谓温州木偶,指的便是平阳木偶戏。(出自徐兆格《平阳木偶戏》)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木头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自北宋引入,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剧目繁多,仅传统剧目就有300多个,民间班社众多,表演形式独特多样——融四种木偶为一体,演绎古今生活百态;唱腔丰富,兼唱高、昆、徽、乱、时、滩六种声腔;语言兼唱官话、瓯语与闽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极高的观赏性与研究价值。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1010/b59c3107ceb7af2a02083132cc4ef968.png

 

自诞生以来,平阳木偶戏一直盛演不衰,活跃于集镇乡村、广场庙会“九尺见方”的舞台上。明清之际,平阳木偶戏已相当盛行。清末民初,平阳民间有100多个木偶戏班社,故平阳早有“木偶戏之乡”之称。

唱家国、度善恶、评古今,平阳木偶戏以方寸舞台,见天地之大。但在时代浪潮中,这一地方剧种也难逃江河日下的命运,在大风大浪中漂泊。随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娱乐方式更多元、更开放,大部分传统戏曲面临现代文化冲击。在时代浪潮中,诸如平阳木偶戏这一类的小剧种挣扎着努力着,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传统的桎梏。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传统戏剧失去吸引力了吗?

事实上,并没有。

当重重帘幕拉开,当音乐铿锵、木偶生姿,台上的出将入相、悲欢离合上演,总能引得观众席上的你我声声叫好,看的人依然为跌宕的情节动容。中国人秉持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民族审美价值一直在。然而,一边是观众渐少、影响力渐弱,逐渐被新的演艺形式替代,一边是好戏仍有吸引力、仍能打动人心,面对两难,该如何求变?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平阳木偶戏迎来了转机,也由此开启了自救与发展的“归来”之路。

一方面不断健全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另一方面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增强对传承人的培育和扶持,平阳木偶戏逐渐建立起完整的名录体系,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通过一系列融合创新举措,构建起有力的传承能力,让平阳木偶戏影响力逐渐提升,多项剧目获得省市以及国家级荣誉。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1010/3d9193030bd7c7db83b0ed3403830eb7.png

 

2022年,第八届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在南宁举办。平阳青年演员们携木偶惊艳亮相,将经典平阳木偶戏作品《断桥—逃出金山》《济公》搬上舞台,高超的技巧、细腻的表演淋漓展现平阳木偶戏的魅力,并取得2024年第九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举办权。

今年,一出好戏《烽火雏鹰》闯入人们的视野,让平阳木偶戏出了个“圈”。这部创排于2021年建党100周年,以“非遗+红色”架构出的英雄史诗,至今已演出70余场,入选2021年浙江省文化和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不仅走进剧院、校园、社区,还走上了国家级舞台。

不止如此,近年来,平阳木偶戏还多次出国,到法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西班牙、墨西哥、俄罗斯等近几十个国家交流演出,声名远播,为国增光。

冰山一角不能代替冰山,一部戏的“出圈”也并不能算是整个剧种的成功。小剧种何以谋出大作为?如何在风雨跌宕中发力、摸索出施展拳脚的一片天地?这是日后平阳木偶戏要直面的问题。

好在眼下,我们能看到,平阳木偶戏正从多个切口入手,不断找寻突破点。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1010/fe99604002455b1244b3183d39d0aa5f.png

 

首先,内容创作——出戏。正在谋求复兴的平阳木偶戏,在经典之作上,迫切需要更多创意内容。近年来,平阳木偶戏在传承的基础上,每年新编创节目,除了挖掘地方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也在尝试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聆听年轻思想带来的声音,比如与高校青年编剧合作,在创作中也更多关注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缩小传统戏剧与当下社会、与年轻人的距离感。

其次,技能手法——出新。传统文化既要“登峰”也要“落地”,而“落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体验感。比如《烽火雏鹰》在编排时,一改传统的平面舞台和短线提线操作模式,采用现代三维立体的大舞台和长线操作,扩大表演空间,丰富表演层次,净化表演场景;经典剧目《西湖传奇》《高机与吴三春》还运用了全息影像以及声光电技术和新光源等手段,让历史与现代交织、古风与赛博互融成为可能。

再者,演员培养——出人。戏的一头,连着人。平阳木偶戏未来如何发展,首先要直面人才断层问题。为了进一步扩大传承力度,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每年百余场演出中,有近40场放在校园,同时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学校授课,与上海戏剧学院、平阳县职教中心等合作办学,为木偶事业输送木偶表演人才。

最后,传播形式——出圈。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要让传统文化进一步火爆出圈,不仅要盯着线下观众,还要注重互联网上的文化传播。除了积极参加各类重大赛事展演、广泛开展公益性送戏演出活动,眼下平阳木偶戏还尝试开辟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小红书等账号,开设短视频系列专题、直播活动等,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力图“破圈”。

一口道尽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几十根细丝,一端唱罢人间烟火,一端又起时代新声。传统文化的出圈,不仅在于它们自身的生命力,还在于契合了当前人们对于文化的最新需求。

我们相信,深藏在华夏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只要一个动作,一句唱词,就能心照不宣,同频感动,只要把平阳木偶戏“文化味”充分地挖掘和呈现出来,便能够真正走到人们的心坎里去。(平阳县委宣传部)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1010/066c992a9da0f6ad2c183320a3aacb3a.png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