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但夏朝是否存在却备受争议,根源在于没有找到夏商时期记录夏朝的相关文字。所以,在不少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眼里,就得出了一个夏朝不存在的结论。
然而,令这些学者难以解释的是,不断重见天日的“夏朝时期”遗址,除了没有文字证明,其他的却又印证了史书记载,比如本文所讲的这一座河南上古遗址,就证实了夏朝的确发生过后羿代夏,而不是史学家虚构的政变,所以不少学者包括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李伯谦等认为,既然后羿代夏存在,那么岂非更反证了夏朝并非虚构?
关于后羿代夏,《左传》晋侯与魏绛的对话,其中就提到了这一次政变,《史记》中提到太康失国。
《左传·襄公四年》: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晋侯)公曰:“后羿何如?”(魏绛)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失国与后羿代夏是同一件事,讲述的是夏启儿子太康,经过一番激烈争夺之后胜出,但太康荒唐怠政,导致东夷首领后羿趁虚而入,突然发动政变,篡夺了大夏江山,太康由此失去了国家。
后羿统治10余年之后,又被同为东夷的寒浞推翻.......差不多经过了七八十年,到少康时期夏人的力量又起来了,再度恢复了夏代政权,这就是史书上的“少康中兴”。其中,后羿代夏发生于太康孙子期间,太康儿子中康时期,后羿只是架空中康,到了太康孙子相时期,后羿直接驱逐了相,自己做了国君。
值得一提的是,上古射日英雄是大羿,是五帝时代的人物,而我们熟知的后羿,其实就是一个犹如王莽的“反叛者”,是夏朝时期的人物。
这是史书上的后羿代夏,但这件事到底存不存在呢?河南挖出一座上古遗址,就证实了后羿代夏的存在,并揭开了其中一些谜团。
1964年,在河南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zhài,同寨)村西部,考古专家发现一座上古遗址,后将其命名为“新砦遗址”。1979年,考古专家进行了第一次挖掘,发现这是一座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夏初遗存,约为公元前1850~前1750年。
考古发现,新砦遗址约100万平方米,四面构筑有城墙和外壕沟,城池里面有宗庙、骨器作坊等,功能非常齐全,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且做工极为精美,让人领略了3700多年前中华先民的智慧。但,没有文字记载,又如何证实后羿代夏的存在呢?
在新砦遗址中,考古专家有了非同一般的发现:很多文物具有东夷文化色彩。比如,该遗址出土的一块陶器盖残片,上面以阴线刻出兽面纹样(见下图),兽面面额近圆角方形,蒜头鼻,两组平行线将长条形鼻梁分刻为三部分,梭形纵目,弯月眉,两腮外似有鬓,就是我们熟知的饕餮纹,具有明显的东夷文化色彩。
众所周知,当时的河南与山东东夷,尽管都属于龙山文化圈,但双方在文化风格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东夷文化风格不会无缘无故的来到河南,这其中肯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按照上古生存法则来看,最可能的就是战争和征服,因为每个大型部落的文化风格与祭祀有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先民不会无缘无故的改变自己文化风格,比如在大禹活动的时代,湖南很多遗址中突然发现了大面积的河南龙山文化因素,学者由此判断出“禹征三苗”确有其事。
无独有偶,考古专家又在河南发现了一些与新砦遗址相同时段的遗址,将之归类于“新砦期文化”,这些新砦期遗址存在一个共性,即突然出现了东夷文化色彩,比如河南巩义市的花地嘴遗址,还有郑州高新区的东赵遗址。一个夏朝遗址出现东夷色彩,还可以是偶然,但多个遗址如此,这就不会是偶然了。
所谓后羿,又称“夷羿”、“羿”,就是夏代时期东方有穷国君主,是标准的东夷人,他篡夺夏朝王位之后,将东夷文化带到河南。因此,史书与考古就得到了互相印证。
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李伯谦指出:后羿推翻了夏代正统,就把东边的这些因素带到了中原地区来.....(这些遗址中的东夷文化色彩现象)这就可以证明,后羿代夏确有其事。
其实,后羿代夏中的“后”字,已经透露了玄机。因为“后”是夏代君主尊号,“羿”夺取王权之后,就被尊为了“后羿”或“羿后”,由于时代久远,后人以讹传讹,就将后羿当成了人名,实际这两个字包含尊号和名字,更隐藏了一段血腥的宫廷政变。
值得一提的是,夏朝都城先后至少有三个,即位于河南登封的王城岗遗址,非常符合史书中的“禹都阳城”记载,是夏朝最早的都城;新砦遗址是介于王城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中间的夏都,应该是后羿政变之后确定的夏都;至于二里头遗址,几乎被公认为少康中兴之后的夏朝遗址,也即史书中的夏都斟鄩(zhēn xún),从少康一直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但二里头遗址中也有一些东夷文化色彩,反应出后羿代夏的文化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