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必须以人民满意作为重要检验标尺,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而“双减”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教育回归公益属性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双减”工作的实质就是做好“加减法”,减的是学生校内外过重课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加的是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以及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做好校内减负,必须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综合施策,才能使治理效果更加凸显。校内减负“三大变革”,通过实施课堂教学变革、作业管理变革和课后服务变革,推动教师素质、教研水平、教学质量“三教提升”,确保教师在学校教好教足,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一、实施“课堂教学变革”
一是打造高效课堂。以强课提质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推进跨学科、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测评实施效果。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精准分析学情,提升学生指导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零起点”教学,优化课堂设计,提升课堂效率。
二是增强师资能力。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多渠道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及展示活动,组织一师一优课等评比活动,以赛促教,以评促研。壮大名师队伍,推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将名师现场教学展示研讨、送教下乡、培养青年教师等纳入对名师工作的考核。
三是重视教学研究。加强教师、教材、教研“三教改革”,建立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机制,培育优秀教学改革项目,遴选特色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推广优秀教学法、学科教研基地。组建学科教研共同体,示范带动区域学科教研。
四是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区市、局属学校教学工作例会制度,交流分享“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进、作业改进意见。健全教学督查视导制度,定期检查和总结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确保教学计划有效落实。
二、实施“作业管理变革”
一是强化规范管理。出台有关政策,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落实规范办学相结合,实施规范办学积分管理,将作业统筹、作业管理等情况纳入规范办学监管系统,通过监测平台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平台,加强对区市、局属学校的督导监测,保证校内减负各项举措的落地见效。
二是落实学校责任。建立以校内为主,家校协同、分工明确的作业统筹管理机制,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管理制度,从作业总量、精准度、针对性、分层化和批改反馈等方面进行制度化规范,做到统筹管理、全程监控、及时反馈。
三是做好分类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方案和教学实施情况统筹协调,科学合理确定作业总量和比例结构;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集体研究,合理预估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明确每周学科作业总量;建立班级每日会商制度,班主任对各科作业进行汇总,形成每日作业清单,在控制总量的要求下及时协调平衡。
四是优化作业质量。明确作业功能,加强学情分析,提高作业的适应性、靶向性,探索建立分层化、弹性化和个性化作业。创新作业类型,丰富作业内容,鼓励布置探究性、实践性作业,积极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五是强化教研赋能。发挥作业改革教学实验联盟作用,深入开展“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模式、作业结构设置、作业批阅评价等作业改革研究与实践。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作为与学科教研、集体备课同等重要的内容,开展作业设计交流研讨、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
三、实施“课后服务变革”
一是托管范围上,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托管范围实现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实现全覆盖,也就是对学生家长需求“有求必应”。
二是托管时间上,落实“5+2”模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做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对结束后接送还有困难的,可以再适当延时,努力为家长提供方便。
三是托管内容上,推动作业指导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一方面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编写地方教材,深入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行动计划。
四是托管保障上,统筹课程、师资等要素配置。提供线上教学资源,利用智慧校园系统优化课后服务组织,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调休”等制度,完善监管、交接班工作规范,保障课后服务规范有序进行,保证课后服务质量。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强的工作,要打好“持久战”,久久为功,深入落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要强化“三提高一保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以打造“好教育、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为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