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跨越的重大历史关口,以“文化”为视角,观察中国县域及城区发展样态,建立“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时代对“文化”发展议题的认知体系,探索“以人为本”新文明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作为南阳市唯一一个河南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南阳市唯一一个河南省首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试点县,经过近年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西峡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得到了省厅领导和评委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西峡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也得到了全县群众的一致好评。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由30%多提升到95%以上。
西峡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文化站建设先进县、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恐龙之乡”“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屈原祖籍故里”等,创成全省文化建设先进乡镇5个、全省“戏曲艺术之乡”2个,创成全市文化建设先进乡镇(街道)2个、文化建设先进村(社区)5个。
一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他们究竟有什么奥秘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峡县来做一番深入探究。
奥秘之一:
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肥沃土壤
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八百里伏牛山腹地,属于古时的秦头楚尾,成语“朝秦暮楚”、重大历史事件“丹阳之战”和“屈原拦马谏楚怀王”都发生在这里。地域文化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西峡县公元前4000年前境内即有人类聚居,西周为鄀国封地,春秋属楚白羽邑,公元前297年归秦置析县。西魏期间,改为中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中乡县为内乡县。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在这里的石盆岗设置了以菊花为名的菊潭县,成为了文人骚客感世抒怀的文艺盛地,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白居易、贾岛等纷纷到这里游历。元初,县治始由今西峡县城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原县城改为峡口镇,设巡检司。民国废巡检司,西峡境内隶属内乡,1948年西峡解放,从内乡析出建立西峡县。
西峡县历史上既为交通要塞、水运码头,春秋时期建秦楚驿道,号称八百里长,有“通陕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商贾人马云集,不同民族人群会聚在此,秦风楚俗相交,南北语言混杂,各种文化交融在一起,产生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特别是在明末清初的6次人口大迁徙中,有来自北方洪洞大槐树下(含山西、陕西、河北等省)的人群,也有来自江南(今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的人群。这些不同地域的人群,既有不同民族族群习俗的差异,也有汉民族南北方人群习俗的区别。由此产生了南北文化共存的特殊现象。
西峡县是重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重阳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西峡县重阳镇是全国唯一以“重阳”命名的乡镇,李白、孟浩然、元好问等历代文人墨客先后在此留下了许多吟诵重阳节的诗赋词句,现存重阳寺、重阳湖、登高台等独特的地理标记。重阳寺现存的“天子万年碑”和“李氏瓦”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此生活并传扬古代宫廷重阳文化的有力佐证。重阳民俗登高、喊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戴茱萸囊等风俗习惯,在重阳镇已传承上千年。2003年,国家邮政局发行《重阳节》特种邮票,《重阳节》邮票首日封在西峡县重阳镇面世。2010年10月中国民协授予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
西峡是中外闻名的“恐龙之乡”,拥有多处恐龙蛋化石群遗址。恐龙蛋化石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类型之多样、保存之完美,堪称世界奇迹。西峡还是屈原故里,这里的屈原冈和屈沟、屈营等地名及姓氏,都与屈原有关。屈原冈上的屈原祠是正史记载最早的屈原庙,西峡屈原文化遗存丰厚。西峡还有地质文化、仲景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抗战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向人们展示了西峡灵山秀水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和无穷魅力。
奥秘之二:
强劲的财政实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
西峡县文化体育中心·“三馆一中心”效果图
西峡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优县、文化大县”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路子,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8亿元,同比增长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9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8930元,分别增长4.1%、5.9%。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0.2亿元、149.1亿元,分别增长15.1%、6.2%。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5年居于南阳市第一名和全省前三十强。2021年前三季度,全县生产总值216.8亿元,同比增长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亿元,其中税收完成10亿元,税收比重78.2%,居全市第一。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先后投资7.6亿元建成了长约11公里的鹳河文化生态园,投资5亿元建成了含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在内的文化体育中心,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白羽公园、时代广场、法治广场、仲景医药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大型文化活动广场,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乔典运文学馆。又投入数千万元对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进行服务功能提升。
2016年以来,西峡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累计下达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299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为59个贫困村配送图书、书柜、阅览桌椅、电脑、电脑桌椅、文化活动器材,为41个贫困村配置数字农家书屋设施设备,为100多个村文化广场建设进行补助等。2021年以来又筹资100多万元,为291个行政村和社区统一配置了一套广播器材,为5个乡镇10个村统一配置了2个宣传栏,为9个乡镇37个村统一配置了一套文化器材等。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县财政每年还拿出150万元政府采购资金,扶持县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250多场,拿出100多万元为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一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拿出200多万元为乡镇街道选聘文化管理人员31人等等。政府对文化投入的不断加大,开创了西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目前,西峡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1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达标率达到100%;299个行政村、社区的建成率和达标率也均达到了100%。
奥秘之三:
多部门联合共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持
“寻找村宝·我为党旗添彩”活动现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非是文化一个部门的事情,西峡县搞好“5个结合”,借力撬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实现了资源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最佳配置。
一是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相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村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县乡党委和政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累计投资3500多万元对县“三馆”和19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使全县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与全县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工程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开展文明新风工程等,推动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文明水平。建成了一批宜居、宜养、宜游,环境优美的生态文化特色村。全县100多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和市县美丽乡村示范村、达标村文化设施条件和文化氛围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五里桥镇黄狮村、丁河镇简村、双龙镇华山村、太平镇东坪村、田关乡孙沟村等,已经成为全省有名的典型。
三是与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相结合。西峡县是河南省旅游大县和旅游名县,按照创建全域旅游景区的工作部署,县委、县政府在对老界岭、老君洞、五道幢、龙潭沟、银树沟、恐龙遗迹园、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进行提升改造的基础上,围绕域内屈原文化、哪吒文化、重阳文化、红色文化、仲景医药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游、生态观光游等。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不断提升,恐龙遗迹园和太平镇东坪村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是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建设“七个一”的标准化农村文化服务中心是贫困村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县委、县政府把七项指标任务按照任务性质分解到不同部门。全县财政、文化、体育、扶贫办、各乡镇等部门密切配合,整合部门项目、资金、设施等资源,使全县59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全面推进,建设标准普遍高于一般非贫困村。
五是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党建工作统揽农村工作的全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县委在印发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中专门把基层文化建设列为一个部分,对农村、社区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文化部门加强对基层单位文化建设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资金、物资支持,组织部门加强督导和检查,两者互相配合支持,相得益彰。
奥妙之四:
“欢歌庆盛世,热舞颂党恩”大型广场舞快闪活动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层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日益高涨。以前在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时,占谁的地,占哪个村组的地,都会吵闹不休,现在主动配合的多了,而且还捐钱捐物积极参与建设。近年来,西峡县新建的40多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近百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上都没有遇到大的纠纷。
基层群众文化演出团体和各类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时,全县各类基层文化演出队伍只有几十个,现在发展到四五百个,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一支或多支文艺演出队伍。目前已经办证的民间演出团体达27个。全县三级文化志愿者也由百人发展到1万多人。其中在2021年8月开展的河南省文化志愿者注册工作中,西峡县注册人数达4800多,占全市总注册人数的近十分之一,连续4周通报均居全市第一。这些文艺演出团体和志愿者活跃在全县各个角落,极大地弥补了专业文化人才的不足,也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需求。西峡县文化馆还连续两年被省厅授予全省文化志愿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在全省县级中都是唯一的。
基层文化队伍的壮大和文化志愿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使全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全县各级各地利用春灯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国家重大节日以及记者节、教师节、护士节、3·15消费者日等特殊节日,由政府主办或与部门单位联办各种文艺演出,每年都有100余场。还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运行机制,举办各种书画展、摄影展、奇石展、歌舞表演、才艺展示、戏曲大赛、广场舞大赛、民间艺术展演、诵读经典、诗歌朗诵等文化活动1200余场。各乡镇街道、县直各单位,围绕县委、县政府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举办各种宣传推介、评比表彰、文艺比赛等文化活动150余场。全县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实现了常态化、多样化、品牌化。
广大文艺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生活,想农民所想,写农民所需,不断推出新品力作,累计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500余件,其中在市级以上报纸杂志上发表的达200余篇;音乐舞蹈类获奖作品100余个;美术书法类获奖作品80余幅。创作的大调曲《农家溜》《追梦》、三弦书《中华医药》、大型现代戏《母亲》《牌坊村》等,不仅在全国、全省、全市大赛中获奖,而且还经常在当地和深入农村演出,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有一批民办文化实体,如演艺公司、培训机构、书屋书吧、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全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越来越丰富、便捷和高效。
奥秘之五:
积极探索与创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层群众天天有戏看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升级版,它可以更高效、更充分、更便捷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西峡为此主要做好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结合扶贫攻坚工作,给41个贫困村配置了数字农家书屋设施设备,人们通过一个无线设备和手机扫码,就可以不用再到图书阅览室随时随地阅读10万册图书内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二是借助百姓文化云平台,把19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都作为该平台的联络员,通过平台把基层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及时上传分享,同时还可以分享平台推送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目前该平台用户已达8.5万个。
三是积极探索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西峡作为全省两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单位,在2020年统一为全县19个乡镇街道和14个条件较好的行政村社区统一挂牌的同时,任命了34名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负责人。又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11个图书馆总分馆,目前11个图书馆总分馆已实现系统统一对接、图书统一采编、资源统一调配的总体要求。文化馆总分馆实现了县局总馆和全县1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四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西峡县先后投资60万元,建成了县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五里桥镇北堂村、封店村、莲花办事处莲花社区、丹水镇、阳城镇、回车镇、丁河镇、重阳镇、寨根乡、桑坪镇、石界河镇、米坪镇、县城法治广场城市书屋等17点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最近又投入15万元为其余10个乡镇统一配置一台数字文化云盒,为全县19个乡镇街道统一配置1台大电视。至此,西峡县在全市第一个实现了覆盖全域、标准统一、上下联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使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除此之外,西峡县还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探索性地开展了“公共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民宿”和景区建设文化服务中心、最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等工作。目前,国家AAAAA级景区老界岭文化服务中心、仲景养生小镇文化服务中心、国家AAAAA级景区恐龙遗迹园、老君洞花曦谷民宿文旅融合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或深度开展。在2021年9月举办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评选活动中,西峡县仲景养生小镇在全国1292家单位中排名256位、全省141家单位中排名21位。西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