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幸福的城市,必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上最重要议事日程,在稳就业保就业、保障社会事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持续发力,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全年完工2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完成21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扩建任务;多措并举稳就业保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2万人,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5.95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全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试水医联体建设,“看病难”进一步破解……一件件,一桩桩,保障民生,汇聚民心,关乎大局。
筑牢民生之本
2021年9月24日,秋雨连绵,市人力资源市场智能化招聘大厅人头攒动,2021年我市随军家属推荐就业双选会如期启动。
“没想到这么顺利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很感谢当地政府对我们随军家属的关照。”徐芬是湖北人,丈夫在驻平某部工作。12年前徐芬跟随丈夫来到平顶山,湖南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她想借这次招聘会重拾老本行。招聘现场,徐芬与一家国有企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民心安。过去一年,我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突出援企稳岗、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2万人,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5.95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1.97%,低于省定4.5%目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矛盾,全年累计培训23.6万人;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建立返乡创业人员实名制台账和全市返乡创业月通报、季观摩制度,全年新增返乡下乡创业3.04万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高质量的教育事业,让教育事业迎着人民的期待而行,一直是我市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市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问题,全力强化要素保障,持续加快推进建设工作。2021年,我市完成21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扩建任务,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持续推进;完工2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市一高附属初中、市实验中学、市十三中等教学楼工程交付使用;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所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教育投入切实加大,教育改革着力深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教育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破解民生之难
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是我市发展民生事业的基本遵循。
2021年,卫东区东环路街道五条路社区居民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小区改造提升。
“以前,这个小区不是楼房墙皮脱落,就是道路坑坑洼洼、没有绿化,现在经过改造,小区焕然一新,楼房还进行了外墙保温处理。”居民赞不绝口。
从2018年开始,我市对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提升项目,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真正“让民生工程得民心”。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始终把造福于民作为创城工作的落脚点,深入推行“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城市功能完善行动、绿地倍增行动,城乡卫生环境状况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健全包抓共建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促进城市建设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过去一年,市区大力打通“断头路”,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7.8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8.92%,居全省前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4626户、农村危房改造268户、农房抗震改造1500户,15个疑难复杂楼盘全部进入化解程序;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590元、不低于377元,为全市18.83万名企业和机关事业退休(职)人员调整待遇,月人均增长137.31元……
营造民生之暖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我市加快补齐社区养老短板,持续提升居家养老品质,逐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我市新建养老服务设施26个,培训养老护理员2501人,全市共有医养结合试点机构9家,机构床位总数1934张;前10个月共发放高龄津贴5067.43万元,惠及全市9.8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
在家门口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是群众的期盼。近年来,我市试水医联体建设,看病难、到大医院就诊难的医疗问题进一步破解,尤其是以远程医学为抓手推进上下联动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市第一人民医院对上已与国家级、省级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网络,对下实现了县级远程医疗全覆盖;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紧密管理,各县(市)人民医院均牵头成立了心电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中心,逐步实现同质管理和县、乡、村“三级联动”。
更和谐的城市、更优美的环境、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我市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把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实,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得宜居、环境更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记者蔡文瑶)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