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以来,广州一直是联通世界的重要口岸。这里是中西直接贸易的集散地,不仅为广东带来了贸易的空前繁荣;也让文化、艺术、观念的交流、互通更为广泛,成为中国百年美育形成的重要产生地,同时也产生了影响20世纪的“新国画”主张——岭南画派的形成,由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革命主张,影响着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艺术观念的引进和推广上,更是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近年来,广州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动漫美术展、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等大型学术展,并承办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画种·动漫作品展、港澳台·海外华人邀请作品展,彰显了大湾区格局下广州在全国的美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在新时期构建人文湾区的进程中,广州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显著。美术将成为提升广州城市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说道。
●其人●
出生广州书画世家师从岭南画派大师
李劲堃出生于广州的书画世家,父亲李国华是广东画院专职画家。李劲堃更是师从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诸先生。
李劲堃
作为岭南画学的传承者,李劲堃肩负起弘扬岭南画学的使命,逐渐形成“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的艺术自觉,创作出《大漠之暮》《淡淡花雨扑面来》《幻象》《良宵》《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众多优秀作品,并曾筹备参与策划过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如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历史文献展、“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等,对本土美术的重要发展节点和重要个案做了全方位的研究。
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在学校党委书记谢昌晶和他的团结带领下,广州美术学院于近期“申博”成功,美术学和设计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美术学和设计学科博士点空白。这也是广东艺术类院校的首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其画●
探索中国画如何向当代形态转变
2020年,李劲堃带领青年画家黄涛、莫菲、林杨杰、林卉一起创作了高2米、宽5米的青绿重彩画《潮起珠江》。
18世纪初的广州,作为中国中西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经济空前繁荣;在经济带动之下,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通也更为广泛,从而奠定了广东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潮起珠江》就是以18世纪初哥德堡号远洋商船远航至广州作为时间节点,表现当时广州这个千年商都欣欣向荣的景象。
《潮起珠江》作者:李劲堃、黄涛、莫菲、林杨杰、林卉
作品采用青绿山水的手法,山青水绿,墨线勾勒,画面金碧辉煌。“我们通过了解史料,走访相关史地专家,到博物馆、美术馆查证历史地图及多方面的材料,构制出18世纪时期广州的地形地貌、城市布局、人文景观;呈现出当时珠江之上世界各国商船往来如织、外交商贸频繁往来的景象。画面上,十三行、镇海楼、古城墙、三石三塔,屋舍鳞次栉比掩映其间,珠江两岸绿野平畴,北面峰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李劲堃说。
另一幅以“珠江胜景”为题,长21米,高2.4米的大型创作项目《盛世珠江》,也是由李劲堃带领青年画家莫菲、林杨杰、黄涛一起创作的。他说:“我们越是切身感受广州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空间状态之间关系的变化,越觉得要创作出具有新的东方精神和美学内涵的新时代绘画。因此,这幅作品既是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当代城市的象征来表现,也是我们探索中国画如何向当代形态转变的一次尝试。”
《盛世珠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创作的过程中,团队一改过去传统山水画以景带小面积建筑的构图方式,全卷开篇即以新城市、新样式去铺开。作品以珠江流经广州主城区为主线展开,画面从白鹅潭起始贯穿整个广州城区一直延伸到南沙的出海口;并对连接河南与河北的重要桥梁,包括对人民桥、解放桥、海珠桥、广州桥、猎德桥进行细致勾勒。
在构图过程中,考虑到广州新中轴线和老中轴线之间的关系,让珠江大面积地呈现,串联整个画面。桥梁、中轴线主建筑群形成横竖交叉、高低起伏、长短相依的线条,从而建立起如交响乐韵律般的画面节奏感。
在布景的过程中,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涌现的地标性建筑群,强调现代美感和设计感,这些重要的场景内容包括白天鹅宾馆、十三行新貌、海珠广场、二沙岛、海心沙、珠江新城、广州塔等。
在画面安排上,通过块面的连接、线条的组合、黑白灰的整体安排,反映出广州现代人居环境中的人文气息与审美倾向,突出广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体现出的包容感,着重展现广州这座城市的明静、透亮与现代。
●其言●
广州的多样性激发我对这座城市的浓厚兴趣
广州日报:您认为,如何从文化艺术的角度读懂广州?
李劲堃:广州水土肥沃,四季植被丰茂,又是连接世界的重要口岸,所孕育出的民众具有开放包容、平和友善、勤奋务实的性格。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贸的中心之一,特别是18世纪初被指定为中西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成为中西直接贸易的市场,中西贸易也从原来的以间接贸易为主转为直接贸易为主,为广州贸易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经济带动之下,广州不仅是对外贸易的窗口,更是文化交流与融汇的沃土,从而奠定了广州在中国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由此诞生了众多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文化特质,产生了许许多多先行者。其中,在美术领域就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的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出现,其提出艺术革命的主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20世纪美术的走向和新国画的形成。
广州日报:岭南画派对于广州城市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李劲堃:当年高剑父提出的“岭南画派”,强调的是一种艺术革新精神,而不是一个狭隘的地域性画派,正因为他们具有这种革新精神,所以在20世纪前期,使广东从一个文化与观念接收地域,改变成文化与观念向全国的重要输出地。
可以说,岭南画派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跟随时代变化的主张,成为广州美术不断前行的重要推动力。对它的追溯,可以解读20世纪以来广州这座城市美学价值形成的基础,它是地域文化传统与新的变革互容互通的见证,将唤醒一代代广州人对人文和传统的尊重。
广州日报:如何在读懂广州的基础上,进而热爱广州,以至于奉献广州?
李劲堃:文化是一个地区的重要根基,岭南文化亦是如此。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孕育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传承文化,首先要立足本土,大力传承发扬岭南传统文化。传统是我们的昨天,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今天也不会有明天,没有传统,就没有底蕴与根基。同理,没有从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文化活力与明天的文化发展。
同时,我们要努力建构既有国际影响力又根植本土文化价值系统的艺术高地,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岭南特色的精品力作,为人文湾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日前,围绕着关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我们建议成立高级别的城市美学专责小组,对涉及地域的、文化的、民俗的、审美特征的城市规划,提供发展区域城市美学的建议,助力人文湾区的建设。
李劲堃在创作中
广州日报:您在成长历程中,对广州的风物特色有哪些印象?
李劲堃:广州四季如春、水土丰茂、河道纵横、风景怡人,小时候我住在西关,那时候城市与自然共存,一切都那么有趣。小伙伴们在读书做作业之余,每天晚上总有一两个小时可以在那些互通互连的小街小巷里边穿行、奔跑,玩捉迷藏。在这种玩耍的过程中,广州的街巷风情、千姿百态的市井生活都成为记忆,印在了我的脑海。
那时我们也常去沙面公园玩,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一些小沟小塘。我们常常站在小石阶上看小鱼小虾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来游去,有时会拿个小鱼网兜几条带回去养,观察它们的变化。
我想,正是广州这座城市文化、民俗乃至于生态的多样性,构成了我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好奇,并逐渐激发了我对这座城市人文、地理、历史、生态的浓厚兴趣。长大之后养成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为它而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后来从事艺术创作后,更力求通过我的作品去深入细致地表现这座城市的特性和美好。
●采访手记●
开放包容、融合创新
是广州美术生气勃勃之源
作为广东画坛的领军人物,在广州出生、求学、工作的李劲堃,无论是对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还是岭南美术,都有着熟悉而深厚的情感。
在李劲堃看来,创新是广州文化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极富活力的根本。开放包容、融合创新,是广州的城市文脉,也是广州美术生气勃勃之源。在采访过程中,他翻开一册册学术专著,向记者细数自近代以来中国美术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广州这块热土上如何以主动拥抱变革的心态,把“得风气之先”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留下了众多至今仍滋养心灵、反哺城市的精品力作;他还深情回忆起自己当年求学时,岭南画坛的名师大家对后辈不遗余力的谆谆教诲。
他也反复向记者强调,各区域文化的个性与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广州文化、岭南文化要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一定要对区域文化特征充分自信,只有在坚持岭南文化特点的基础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中华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也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