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陈丹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善意是始终存在的
2022-03-01 08:45:3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本网上海2月28日电(刘晓 许婧 李秋莹)“1972年2月28日,那是个上海冬天少有的大晴天。现在回想那个上午,全城在灿烂阳光里的肃静,更像是一个正在屏息期待的人。”上海作家陈丹燕在著作《外滩:影像与传奇》里描绘了50年前的今天。

那天是《上海公告》发布的日子。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之际,陈丹燕与记者聊起,那一天是怎样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那天《上海公告》已经发表,全上海都知道,中国这次要打开大门了。”陈丹燕回忆:“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只记得大人们脸上突然出现阳光般蠢蠢欲动的神情,但并不知道为什么。”

母亲领着陈丹燕去了淮海路,到燕云楼吃了晚饭。“那天居然有不少人在燕云楼吃饭,我们不得不与一对夫妇拼一张方桌,我们与那对夫妇始终没说过一句话,但仍旧有一种和煦的喜气,在那张方桌上轻轻荡漾。”

“那天以后,上海的孩子纷纷开始学一门手艺:英文,乐器,书法,绘画,修理电器,打字,唱歌……无论什么,总之是一技之长。大人们对孩子说,将来总有一天要用上的。”尼克松离开后不久,陈丹燕的妈妈就郑重地告诉她:“我们准备给你请个英语老师,来教你学英语。”

那个年代,她的父母敏锐地意识到中美关系破冰后可能带来的变化,早早为女儿做起了规划。当时没有教材,中英文的《上海公告》成了很多孩子的英语启蒙教材。

2005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给已经成为一名作家的陈丹燕发来邀请,邀请她参加新一年的国际写作计划。

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由华人作家聂华苓和保罗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