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林妹妹”怪话连篇上热搜 专家解析黛玉发疯体缘何风靡互联网
2022-03-23 16:01:5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林黛玉发疯文学”近来在网上成为热搜。在微博,有1.3亿阅读量和5.3万讨论者;在抖音,男版林黛玉发疯文学文案、林黛玉发疯语录、林黛玉发疯式聊天等话题,更是激发了网友的创作与模仿欲望。《红楼梦》经典文学形象林黛玉穿越几百年,参与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因此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

网友

源于“梗文化”的互联网文学狂欢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这聊天秒回是单给我一个人儿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缠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这几天,有网友将“林妹妹发疯文学”进行了归纳、集合,好似文学宝典一样进行传播。

不过,眼见林妹妹上了热搜,质疑者有之,“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反感者有之,“能不能不用发疯这个词,令人不适”“辱林黛玉了”;气愤者有之,“真正的经典却可以被万人踩在脚下秀优越感,没人维护”;欢乐者有之,“果然让人发疯笑死了”;实践者有之,“我要尝试用林黛玉发疯文学与朋友聊天”“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了吧”。

对于这一现象,微博用户“TopKlout克劳锐”点评道,这又是一次源于“梗文化”的互联网文学狂欢,从“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字面来看,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发疯”二字,它与林黛玉的“温婉”、“娇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效果带来的独特感和吸引性,极其容易在互联网的舆论土壤里发芽、疯长和壮大。

在“TopKlout克劳锐”看来,林黛玉式的“发疯”行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疯”,透过这种互联网文学形式,是一种更加委婉、得体的“调侃式”的自我情绪表达。它与大家熟知的“YYDS”、“绝绝子”、“拿去吧你”、“凡尔赛”等等类似,在每一次新互联网文学现象出现背后,都在不断丰富着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的文化趣味,也在记录和见证着网友在网络世界里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任晓辉认为,网友对于林黛玉语言的模仿,不会成为语言的常态化进行发展,它的出现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关系,“现在有的地方处于新冠疫情封控阶段、管理管控阶段,居家的网友多了,大家需要找些乐子,来提升生活乐趣”。

语言学家

叫“发疯文学”夸张了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语言学家的热切关注。《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说:“林黛玉发疯文学?别把文学庸俗化!”他认为,说“发疯”稍显夸张,不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说这是一种“文学”,有把文学庸俗化之嫌。

黄安靖分析,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所谓“林黛玉发疯文学”属于“仿拟”修辞,是一种“说话”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造句”方式。“仿拟”即按照已有的语言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根据“仿拟”的不同对象,可以分为仿词、仿句、仿篇等等。

黄安靖认为,“林黛玉发疯文学”仿拟的并不是一个词,也不仅仅是一个句子,而是句子的组合,可视为“语篇”,所以可归之于“仿篇”。“即根据大家熟知的、能叩击‘人心’的林黛玉的说话的方式,说出一组新的句子(即语篇),以此来表达自己心里独特的感触。正因为‘仿拟’的结果是一组句子,是一个语篇,即一段话,网友便当成了‘文学’。但稍作思考便能发现,文学的要素很多,它完全不具备。”

黄安靖说,其实,“仿篇”在话语表达中一直存在,比如以前也曾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的“知音体”“甄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