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3日电 题:杨庆祥:世界读书日,如何“让莎士比亚找到你”?
中新社记者 高凯
“听书算‘读书’吗?’”“随时随地的信息潮涌会影响阅读的本质吗?”“碎片化阅读会毁掉阅读吗?”……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中,被认为“与文明共存”的阅读也有了不同于从前的样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诗人杨庆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随着信息的潮水愈发汹涌、来源的不断拓宽,在阅读更加日常便利的同时,真正的阅读者需要在能力上接受新的挑战。他坚信,自由的阅读会“让莎士比亚找到你”。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德国美学家姚斯曾说,一个作品即使已经印制成书,在读者阅读之前只是半成品。您认为读者与文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杨庆祥:姚斯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接受美学”认为所有文本的最终完成必须建立在读者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因为读者趋向于“无穷”,所以文本的可解性也趋向于“无穷”。这跟我们经常讲的“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相似性。每个人即使是针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判断,文本会带给他不同的价值,因此阅读是具有高度主体性和自由指向的一种人类行为。
比如,读者在某个时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可能会感到生硬隔膜,但换个时间读或许能感受到作品的伟大和丰富。阅读体验跟读者年龄、阅历、日常生活的经验,甚至当天的心情、天气都有着微妙而密切的关系。
阅读是一种可以被不停重复,但绝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个人行为,无法被样本化。这恰恰是我认为阅读最迷人的地方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