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2022-07-03 15:06:5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文艺观潮】

近些年,汉字、诗词、文物、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意源泉。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这些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多元文化视角的“解码”、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

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听形象,始终是文化类节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近年形成热点的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活化”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体现在综艺、访谈、纪录片、短剧等不同节目形态的互动、融合,也表现为创作者尝试从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寻找契合的表现形式,丰富表现手段,用审美的力量唤醒经典。

《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舞台作为主场景,在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戏剧情境中刻画历史人物、讲述历史故事,将观众带回历史文化现场。戏剧舞台建立起的庄重性、仪式感,既赋予节目厚重的历史质感,也让观众在独特的戏剧审美体验中,产生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表现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较好地平衡了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后者以中国古典舞透视中华文明,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经典咏流传》则以现代音乐韵律激活诗词之美,通过对“听觉意象”的塑造展现诗词意境。

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而是要遵循不同门类艺术的规律,充分利用每一种艺术的特性,扩展审美体验。还应注意到,各种表现形式及其构成的内容单元可以相对独立,但不应孤立、割裂。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构建起多层次、复合性的审美体验,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

相较于曾经流行的“讲坛式”解读,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叙述视角,和更加差异化的“解码”方式。一些节目不仅注重探寻传统文化根脉,“解码”文化基因,也强调将传统文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及当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形象,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比如,《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典籍里的中国》在与古代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中汲取历史智慧,照鉴当下与未来;《美术里的中国》不只聚焦绘画技艺,也将作品背后那些“不可见”的历史时刻、画家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折射着中华历史的精彩故事,使观众在对美术经典的欣赏中感受“力透纸背”的民族精神。这些节目既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类节目还不断寻找更加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以拓展传统文化的表达空间。中华传统文化不只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包含着浸润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智慧。《衣尚中国》聚焦中华服饰之美,品味传统服饰背后的匠心技艺,展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遇见天坛》通过体验各种“天坛职业”,揭示天坛建筑、礼乐、祭祀背后的文化密码;《上新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