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新闻网湖北讯:肖忠成 通讯员:邓城 9月17日上午,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武汉举行”。会上,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慧莉以“白纸绘新图 现代车城再出发”为主题向全国人民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十堰市的发展变化。张慧莉讲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关怀支持下,十堰人民埋头苦干,砥砺奋进,在过去贫瘠落后的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十堰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老、少、边、山、穷、库”的十堰,逐步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现代开放,从温饱不足走向即将全面小康,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从1989、1990年相继出土10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打破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元学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重要的一环,轰动世界。无论是恐龙时代,还是智人时代,恐龙及恐龙蛋化石、郧县人化石等等考古发现都彰现出十堰人类文明。到十堰武当山,“亘古无双圣境、天下第一仙山”,世界文化遗产。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恢弘的人文景观名扬天下,1994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光耀于世。继2014年12月一江清水送北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汉江成为源头。十堰成为核心水源区,十堰人民全力以赴保水质,以牺牲和奉献担负起“守井人”的神圣使命。自1975年十堰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东风车下线,这里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承载了中华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梦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之都。因此,十堰成为“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对接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着力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布局,务实重行、真抓实干,奋力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展现十堰作为、体现十堰担当、贡献十堰力量。十堰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1969年,伴随着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年9月1日改名为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十堰市应运而生。那时全市条件差、基础弱、底子薄,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经过50年的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现在我们拥有汽车企业近千家。汽车产能达100万辆,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低速货车、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商用车的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大力实施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培育生态文化旅游第二大支柱千亿级产业等重大举措,合力构建“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并得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赞誉。十堰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十堰人民70年来接续奋斗,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彻底打破交通瓶颈的攻坚之战、持久之战。先后建成汉十、十漫、十白、谷竹、郧十5条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今年年底,十堰还将迎来“高铁时代”,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汉十高铁将彻底结束秦巴山区不通高铁的历史。武当山机场通航不到4年,已开通17条航线,通达北上广深等26个城市,成为全国百强机场和百万级机场,创造了民航发展史上的“十堰速度”。在地下,作为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我们累计投资50亿元,建成了22条53.3公里、辐射72平方公里72万人的城市地下管廊大动脉,有效解决了地上埋管“马路拉链”和天上牵线“蜘蛛布网”的城市病,为全国山地城市管廊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如今,十堰基础设施持续发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连南带北、承东接西、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十堰由“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堰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径。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五河”治理经验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的典范。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30.6%提高到现在的64.7%,森林面积、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等主要林业资源指标居全省首位。十堰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始终把服务南水北调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决当好忠诚的“守井人”。过去70年间,十堰先后有55.2万亩的土地淹没水下,13座集镇搬迁重建,关停300余家污染企业,拒批160个有污染风险项目,每年减少税收10多亿元,6万职工因此下岗,5万库区渔民“洗脚”上岸另谋出路,十堰人用“绝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库区”的执着,以千方百计保护水环境的壮举,诠释了“守井人”的担当。十堰由一穷二白到奔向全面小康十堰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70年来,十堰先后以“户户走到、扶贫车间(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工作为重点,整体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贫困人口从1984年的225.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7.4万人,减少20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2.3%下降至7.8%,下降84.5个百分点。我们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模式,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批示肯定。今年4月29日,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三个市区已经摘帽。我们坚持共建共享、富民惠民,全面展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71元,是1980年的7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95元,是1985年的44倍;十堰市成为全省范围内除了武汉外,拥有三甲医院、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8年保持全省前三。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讲话精神,深度对接、抢抓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 绿色生态市”,努力夺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打造美丽十堰、畅通十堰、创新十堰、幸福十堰、开放十堰和活力十堰,奋力谱写新时代十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