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品牌  
我都上大学了,爹妈还要进家长群,怎么办?_孩子_教养_父母
2022-01-14 13:57:2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近年来,家长群已经成为 中小学家长和学校沟通的主要方式,让家长们随时和学校保持联系。

但在升上 大学后,依然有家长群存在,家长们在群里讨论孩子成绩,分享各自孩子的优秀之处,甚至直接在里面帮孩子相亲,未免让人心里犯嘀咕:这真的有必要吗?

孩子们离开家上了大学,父母二人在家留守,一下子难以适应“空巢”的感觉, 建一个家长群确实是填补他们空虚和缓解焦虑的方式

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家长的做法已经超过了正常养育水平,这种 高度关心带有控制性的模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这类做法还包括频繁追踪孩子的去向,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度紧张等等 [7] 。

中国父母过度教养量表 [7]

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一样,研究者发现父母对过度教养的感受往往是积极的,但孩子对它的感受是消极的。

在2018年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中 [1] ,研究者们招募了302对父母和孩子,比较了父母的过度教养程度和双方对此的感受,结果发现, 过度教养的父母确实更容易感到为孩子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而他们的 孩子却相反, 感受到的支持比被正常养育的孩子更少

过度关爱孩子是父母的 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这很有可能是帮倒忙。

过度教养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

介入孩子本该独立的生活,更可能让他们失去 自主性自我效能感

2017年的一项研究 [2] 就发现, 大学生的校园适应程度和家长的养育程度有关

研究者分别测量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业和社交适应水平,以及他们被父母过度教养的程度,结果发现,父母的过度教养水平越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越低,他们越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业和社交生活。

父母越关心自己的孩子,孩子就越容易觉得自己“不行”,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会剥夺了孩子应对挫折的机会

心理学家班杜拉根据他多年对强化学习研究的经验,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描述的是 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主观信念,自我效能感越高,在解决问题和应对生活时就越自信 。

成功经验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 尤其是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成功,过度教养的父母帮孩子扫清了成功路上的阻碍,但就像班杜拉在著作《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中说的,“如果人们经历的只是轻而易举的成功,他们就会急于求成,并很容易被失败所挫伤。”

过度教养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还会带来孩子的“ 同一性早闭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