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洲考古学会(AIA)评出近十年来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石峁遗址榜上有名,同时上榜的还有2012年在英国莱斯特市发掘的理查三世的坟墓。理查三世,便是英国童谣中“因为一个马蹄铁丢掉一个国家”的人。关于他,仅童谣就有好几首,其他传说、故事也有不少,最有名的当然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了。
一
莎翁戏剧《理查三世》的结尾,失去战马、穷途末路的理查,深陷敌人重围,叫喊着“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国来换一匹马”,但没有人会再给他一匹马,哪怕他此时愿意让出一个国家,他只能孤身面对强敌。考古学家们在检验了理查的尸骨之后得出结论:“在他身上找到11处伤,当是在被杀之时或前后所受。九处在头骨,两处在身体其他部位。受伤位置显示,理查迎敌之时,已经失去战马和头盔。”看来,“因为一个马蹄铁失掉一个国家”的说法颇有几分道理。
1485年,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战役中阵亡,他也是最后一位战死沙场的英国君主。他的敌人亨利·都铎(亨利七世)掌权,从此开始了都铎王朝。理查死后,曾被曝尸两日,后被草草掩埋于莱斯特的格雷夫里亚尔教堂。亨利八世之后,理查三世的尸骨更是难以寻觅,真实的理查三世也随着他的尸骨一同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他的敌人加在他身上的谩骂。而莎士比亚的剧作更是因为其艺术感染力,使这个“敌人写就”的理查三世的故事深入人心,几乎成了唯一正史。
在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开篇,理查说:“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适于调情弄爱,也无从对着含情的明镜去讨取宠幸;我比不上爱神的风采,怎能凭空在嫋娜的仙姑面前昂首阔步;我既被卸除了一切匀称的身段模样,欺人的造物主又骗去了我的仪容,使得我残缺不全,不等我生长成形,便把我抛进这喘息的人间,加上我如此跛跛踬踬,满叫人看不入眼,甚至路旁的狗儿见我停下,也要狂吠几声……我既无法由我的春心奔放,趁着韶光洋溢卖弄风情,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许,专事仇视眼前的闲情逸致了(方重译文)。”这段独白清楚表明,理查为人邪恶,实则是因为形貌太过丑陋,遭世人甚至是猫狗的嫌弃,于是便产生了与世界为敌的恶念。在美国奇幻热播剧《权力的游戏》中,丑陋的侏儒“小恶魔”身上便有许多理查三世的影子——身形猥琐、狡猾奸诈,幸而良心未泯令读者和观众既憎又爱。
说到理查三世的“恶行”,最广为人知的要算“塔中王子”了。如果去伦敦,游览伦敦塔的时候,导游一定会带你去看当年理查三世囚禁自己两个侄子的地方,并给你绘声绘色地讲述两个可怜孩子的乖巧和惨相。据史料记载,理查的兄长爱德华四世于1483年4月突然去世,年仅40岁,撇下12岁的继承人小爱德华,而理查则理所当然成了护国公,于是他便火速前往伦敦去“护助”小王子登基。然而,王后一方伍德维尔家族却联合其他家族,预谋从理查手中夺权,甚至要除掉理查。先下手为强的理查镇压了“篡权密谋”,后提出爱德华四世早年与他人已有婚约,因此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不能算“正式王后”,其所生诸子女,自然也就不能算“嫡出”,不得享有继承权。于是,理查自立为君,称理查三世。小爱德华与弟弟小理查则被囚禁于伦敦塔。后来两个孩子不知所终,于是便有了理查三世派人秘密杀死两位王子的说法。
《牛津不列颠史》称,理查三世的所作所为使王朝战争之火复燃。先有1483年爱德华三世第五子白金汉公爵托马斯起兵造反,后有1485年亨利·都铎从法国起兵。亨利从其母亲一方攀上关系,代表的是爱德华庶出之子约翰一系,其“合法性”颇站不住脚。当然,亨利那时已经娶了两位王子的姐姐为妻,加上这个砝码,便令亨利的起兵又多了一层替妻弟复仇的意思。不过,与其说亨利的起兵有多少正义性,不如说在众多篡权者中他最幸运,因为被他篡夺权位的人没有后代,这才使日后的都铎王朝得以长治久安。
二
然而,究竟理查三世是否曾犯下那桩恶行,其实并无确凿证据。20世纪50年代,约瑟芬·铁伊在推理小说《时间的女儿》中,借笔下神探格兰特警官之手,对此旧案做了一番新解。卧病在床的格兰特,凭借翻阅书籍、资料,推翻了几乎是铁定事实的历史旧案。铁伊借格兰特之口,对历史学家们大加指责。格兰特只用一句“谁受益”,便一下子把问题点了出来。显然,那么明目张胆地杀害两个小王子,理查实在是收不到多大好处。在格兰特看来,后世的人们包括历史学者们,把理查三世看得太过愚蠢了。实际上,既把两个更有“资格”的继承人去除,又能抹黑理查,自然是亨利·都铎受益更多。后世之人,至少是普通人,对于理查三世的印象,的确来自都铎王朝的宣传。
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差距自然不小,即便是“正经历史”,也要仔细推敲,于是,考古便变得格外重要了,因为这个专业给“历史”提供了更多可以依靠的证据。理查三世的尸骨在莱斯特市重见天日,真可谓给一桩历史“冷案”提供了关键证据。
这份证据的显现,主要归功于一个着迷于理查三世丑角面具之下“真实之人”的狂热学者——菲利帕·兰利。她是理查三世学会成员,21世纪初,因为接到一个创作有关理查三世剧本的任务,她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对这位传奇国君的研究之中。许多年后,她竟然“鬼使神差地”来到莱斯特市的一处停车场——那场著名的博斯沃思战役就发生在距离莱斯特市20英里左右的地方。她筹措资金,并组织人力进行挖掘。2012年4月,竟然真的挖掘出一具脊柱弯曲、可能死于战场的遗骸。后经科学鉴定,这的确是理查三世的尸骨。消息一出,震惊四方。
莎士比亚剧中的理查三世弯腰驼背,一臂枯萎。弯腰驼背的形象,在西方文学中往往被安放在工于心计的阴谋家身上,比如《红字》中那个一心复仇的齐灵沃斯。而真实的理查三世虽然脊柱侧弯,却并非“驼背”,他生前的样子至多不过是肩膀一高一低,若在得体衣衫的遮掩下,这点“缺陷”并不明显,远没有所谓“畸形陋相”那么严重。此外,DNA检验还证实,真实的理查应是金发碧眼,还原的面部图像也表明,他虽算不上长相俊美,但至少是五官端正。
除尸骨之外,理查的“坟墓”也暴露出不少信息。英国历史上战事不少,战死疆场不算鲜见。那坟墓非常狭小,尸骨在内成蜷缩状,勉强挤下。死者显然是被人扔进一个草草挖掘的坟墓,既没有棺椁,也没有尸衣,更谈不上什么葬礼。看到那个小小坟墓的人都会不由地感慨,参与发掘理查三世坟墓工作的莱斯特大学考古学者马修·莫里斯颇为同情地说:“我很少见到这么敷衍的坟墓。那些埋葬理查三世的人,本来费不了多少工夫,就可以把坟墓整得更好一些……他的敌人们真是急匆匆就把他给埋了。”
三
理查三世的一生,看起来似乎确实是“急匆匆”的:急匆匆地四处逃亡、征战,急匆匆地登基,急匆匆地平乱,急匆匆地死去,又被急匆匆地埋葬。作为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只在位两年,似乎除了篡权以及试图平息各种叛乱,并没有也无暇做其他事。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英国史学界,特别是在理查三世学会中,许多人甚至认为,实际上理查三世才是英国历史上“最好的国王”。菲利帕·兰利说:“他总是为普通百姓的正义而战,他开启了保释制度,他推动了印刷业,给英国人提供书籍和信息自由,他建立了所谓‘无罪推定’原则,推广了‘公正’裁决。重新发现理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理查翻案,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中世纪的人,一个中世纪的国王。当然,重新发现理查,并不是说理查三世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道德楷模。我们要做的是,摒弃过去扁平的、都铎和莎士比亚式的漫画化认识,让人们看到一个立体的理查三世的形象。”
理查三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悲剧故事。他的父亲老理查因为起兵反叛亨利六世的统治被杀害,理查三世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哥哥爱德华起兵杀回英国时,他与哥哥一同作战,将亨利六世赶下王位,彼时理查年仅18岁。后几经反复,爱德华终于坐稳了王座,却又英年早逝。天下将乱,此时身为护国公的理查,面对此等局面,何去何从,远不是“邪恶”或“善良”这样的词汇能够说清的。其实,与其他国王相比,理查对待他的敌人——不管是密谋剥夺他护国公职位的,还是后来起兵反叛的——都较为宽大。按照铁伊的看法,也许他过于“宽大”,甚至正是因为这份“宽大”,才直接导致敌人可以一次次攻击他,直到把他置于死地。
此外,无论理查私德如何,他的确是个善待人民的好国王。他虽然只在位两年,与他的前任(爱德华四世)和后任(亨利七世)相比,却更为贤明。或许正因如此,理查的尸体才被草草掩埋。也许是那些受他恩泽的人民见到他尸体的惨状,进而奋起反抗也未可知。其实,英国王室战争,究竟谁是“正统”,普通百姓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分辨,谁能让百姓过得更舒服,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意义说,显然理查三世的“正义性”要大得多。
莎士比亚的戏剧令理查三世多年蒙辱,而理查三世尸骨重见天日,想来并不会令莎翁名剧失色。那个喊着“一匹马,一匹马”的孤独的国王,或许不是真实的理查,却是个令人永远记得的艺术形象。而那具蜷缩在泥坑中的扭曲尸骨,也应该值得后人更多同情和尊敬。
2015年3月,理查的尸骨以一个国王应当享有的礼仪重新安葬,这也算是后人对这位“好国王”的一份追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