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毛泽东的哪个战役被纳入美国西点军校教材
2021-01-18 14:15:0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美国的西点军校是世界上最有威望的高等军校之一,这所学校为了让学员更好地学习军事作战经验,校方将各种典型战役的案例纳入教材,其中包括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顾名思义就是四次渡过赤水。
 
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时期,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来回四次横渡赤水,与后方追击、前方围堵的敌军打了一场持久的运动战。
 
在这次战役中,红军人数少、装备差,而国民党人数多、装备精良,两军的实力悬殊很大,是一场典型的大型突破战。
 
这场战役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破灭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阴谋,还保留红军大部队的军事力量,为实现红军部队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
 
四渡赤水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
 
当时红军受到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极其艰险的情况下不得不转移部队,开启了万里长征。
 
而四渡赤水是进行万里长征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军事指挥地位,也为红军彻底逃离国民党的包围圈提供了机会。
 
1934年10月,蒋介石下令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活动。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活动,但第五次反围剿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他们急功近利,使得红军部队的人数急剧减少,红军伤亡惨重。
 
红军主力部队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
 
1935年1月7日,湘江战役中红军失利,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率领损失惨重的红军突破乌江,来到了遵义。
 
1月15日至17日,红军为了结束党内王明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彻底摆脱后方敌军的追击,在遵义召开会议商讨后期的作战计划。
 
这次会议彻底地反思和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并且剥夺了博古、王明等人的军事指挥权,正式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会议中,通过中央政治局20多人的投票,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央军事指导委员会集体。
 
遵义会议(油画)
 
虽然毛泽东等人拿到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但当时红军已经陷入龙潭虎穴,四面楚歌,这支队伍本身也遭受重创,要想彻底逃离国民党的包围,困难重重。
 
蒋介石得知毛泽东率领人占领遵义并取得了军事指挥权,决定乘胜追击,一举消灭所有红军。他先后派出共计40万国军从四个方向围攻红军,这些部队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实力极强。
 
而此时红军部队只有3万人,在先前的湘江战役中已经伤亡惨重,手中的武器也十分简陋,根本无法应对40万精良国军的追击,国民党想要消灭红军就如同踩死一只蚂蚁那般简单,红军只要走错一步就可能会全军覆灭。
 
毛泽东经过认真思量之后,决定弃车保帅,放弃已经占领的遵义,他对领导班子成员说:
 
“现在的局势非常艰难,我们四面楚歌,如果真的和蒋介石硬打起来,就是鸡蛋碰石头,我们必输无疑,而且会很惨重。遵义应该是保不住了,为了保存实力,我们必须放弃遵义。然后挺进四川,同化川军队伍,与那边的红四军回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住剩下的三万人。”
 
但要去四川,只有一条路线,就必须渡过长江,而要想渡过长江就必须渡过贵州赤水河,并攻占赤水河的一座小城——土城,因此就有了后面的四渡赤水战役。
 
同年1月24日,毛泽东指挥发动土城战役,率领红军攻占土城。
 
土城战役(油画)
 
但后面有川军的几千人部队紧随不舍,我军既要应对前方敌军在土城设岗的伏击,又要阻挡后方川军的穷追追兵,一时间陷入前后夹击的境地。
 
经过中央军委共同讨论,决定集结红军主力炮火,在土城地区对后方的川军发起进攻,争取消灭其的大部分实力,摆脱追击,然后再攻占土城。
 
没过多久,战斗开始了,我军向川军奋力发起进攻,但川军的实力不容小觑,远远超过之前接触过的其他部队。其装备以及士兵的军事素质都很高,且川军还有大队人马正在赶来支援,红军的处境十分危急。
 
迫于作战局势的艰难,红军已经没有能力支撑下去。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投入了大部分兵力和装备,损失惨重。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集体其他成员经过讨论决定:暂时放弃同化川军的想法,从西边渡过赤水河,从另一个方向入川,再寻找机会北渡长江。
 
土城战役是毛泽东拿到军事指导权之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因缺乏经验,加上双方力量悬殊大,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战役为后期作战积累了经验。
 
1月29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一渡赤水。但川军迅速发现红军的动向,立刻集结十几个旅的兵力在红军可能途径的地区设下防线和布下重兵。同时,国民党加强长江两岸四处设岗,加强守备,红军几乎没有机会可以从此渡过长江。
 
红军虽顺利渡过赤水,大部分人马也转移到赤水西岸,但离长江渡口非常远,如果再去渡长江,风险也会很大。毛泽东考虑到川军肯定早就在长江两岸设下埋伏,于是改变作战计划,放弃了原定的北渡长江与红四军汇合的计划。
 
红军渡过赤水后,为了躲避川军的追捕,在赤水附近的一座大山沟里徘徊躲藏了好几天。后来,部队辗转来到了云南一个仅有300户居民的小镇——扎西镇。
 
扎西会议会址
 
中共中央领导人率领部队在此调整和休息,并在这个小镇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扎西会议。
 
在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土城战役红军失败的原因以及经验教训,并主动承担了这次战斗失败的主要责任。
 
扎西会议中,红军解决了很多目前面临的问题:
 
比如接下来红军的行进路线?怎么才能突其不意地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根据目前双方的战略形势,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去北渡长江了,国民党肯定会在那里设下重兵埋伏。我们往前走是死路,必定也有国军等着我们。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二渡赤水,杀他个回马枪,重新回到贵州境内,让敌军摸不清我们的套路,然后再择机跳出包围圈。”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奇怪,一开始很多人没有想明白,于是毛泽东又解释了为什么要走回头路:
 
“咱们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出其不意,走反向的运动,把握战局的主动权,把敌人耍得团团转,混淆他们。只要他们摸不清咱们的动向,就会自乱阵脚,那么我方就能抓住机会以少胜多,突出包围圈。”
 
大家听了毛泽东的注意,纷纷拍手叫好,决定就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来一个“二渡赤水",杀他个回马枪,让国民党措手不及。
 
说走就走,毛泽东整顿好部队后,就率领红军部队悄悄地从扎西镇出发,返回贵州境内。在途中,红军部队加快速度隐秘行军,没有暴露一丝痕迹,后方追击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毫无察觉。
 
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红军二渡赤水,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顺利渡过赤水河以后,红军乘胜追击,抓住了敌人此时守备松懈的机会,在五天之内迅速攻占国军在贵州北部的重要战略防地——桐梓镇。
 
2月24至28日,毛泽东率领红军化被动为主动,发动了娄山关战役,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遵义重新回到红军手中。
 
这场战役中,红军共击退和歼灭国军8个团的兵力,抓获俘虏大约3000人,收缴枪支数百枚,子弹数万发,大量地充沛了红军的军备物资。
 
二渡赤水所经历的战役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也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重大的创伤。
 
蒋介石对此十分愤怒,对下属生气地说:“共党真的太狡猾了,我以前真的小看他们了,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攻占遵义后,毛泽东的原计划是在遵义驻扎,并以遵义为中心建立红军革命根据地。
 
但国军仍然穷追不舍,蒋介石为了一雪前耻,又集结兵力在遵义周围驻扎。这样一来,红军又陷入战略被动的局面,又陷入了被四处包围的情势,岌岌可危。
 
蒋介石为了歼灭红军,下令使用“碉堡战术”,对红军层层逼近,形成了两方僵持的局面。随后,蒋介石向毛泽东发出挑战书,决定在赤水附近与毛泽东一决高下。
 
蒋介石“碉堡战术”
 
在这场战役中,蒋介石亲自参与指挥作战。毛主席也亲自指挥红军对抗国军,决定坚守遵义。没过多久,战争开始了,由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红军又陷入被国民党包围的困境。
 
此时双方又上演湘江战役时相同的局面——“敌人强,我方弱;敌人追,我方跑。”
 
迫于现状,红军在遵义驻守的计划泡汤。毛泽东说:
 
“迫于现实的战局,我军应该再次迅速撤出主战场,带领部队三渡赤水。最好的办法是采取迂回战术,我们和国军打运动战,以此消耗他们的军力,同时保存我军的实力。”
 
这次,毛泽东的提议遭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很多红军的指挥员认为我军不能再这样消耗下去,他们主张少打仗,带着部队迅速逃离包围圈,如果一直和国军打运动战,会极速消耗我军的实力。
 
聂荣臻等人建议发动“打鼓新场战役”。
 
他说:“如果我军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对我军非常有利,作战局势一定会改变。”
 
随后,他又具体说明了这场战役的计划,这一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1935年3月10日,洛浦主持召开中央军委军事会议,决定商讨聂荣臻提议的“打鼓新场战役”的作战计划。
 
前排左为聂荣臻
 
在会议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主要领导人员同意“打鼓新场战役”的作战计划,大家都认为如果这场战役我方准备充足,很大可能会胜利,一旦胜利战局将会改变,这不仅会打消敌军的气焰,还能鼓舞我军的士气,同时也能收缴很多国军的物资。
 
但毛泽东坚决反对,他语重心长地说:“这场仗打赢了也是毫无意义,咱们只是暂时尝到了甜头,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国军的不断追捕。”
 
毛泽东停顿了会儿,又接着说:
 
“一方面,就算我们打赢了,占领了这个地方,但是敌多我寡,蒋介石还会派人堵我们。我们的部队还得继续转移。另一方面,我军赶到打鼓新场保守日期是3月12日,而那时国军可能早已收到消息,然后几路纵队已经汇合并做好战略部署,准备伏击我们。而我军赶到时士兵已经精疲力竭,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调整。”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了自己的建议,但并没有人能听进去,大家议论纷纷,最后有人提议投票来决定,以少数服从多数。
 
最终的票数是只有毛泽东一票反对“打鼓新场战役”,而朱德、周恩来等其他所有人都认为该打这一仗。
 
毛泽东看着这个局面非常焦急,急切地说:“如果大家仍然要打这场仗,那我就只能辞去红军总政委的职务了。这场仗打不得啊,希望大家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可仍然没有人同意他的建议,毛泽东很无奈,只能退出这场会议,辞去总政委的职务,愤然离去。
 
毛泽东离开后,中央政治局局常委再次召开会议,经过讨论:决定于11日凌晨,由周恩来起草进攻“打鼓新场战役”的命令,并下发作战指挥书。
 
3月10日晚,周恩来正在起草作战计划书,毛泽东放心不下这场战役,决定再次找周恩来谈谈。
 
毛主席与周恩来
 
于是,他连夜找到周恩来再次商讨此事,毛泽东再次分析了这次作战计划的利弊,周恩来听了毛泽东的话,觉得是应该再仔细考虑一下。于是,二人又连夜找到朱德,经过三人的讨论,决定作战计划暂时停止。
 
3月11日早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三人再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他们说服中央军委其他人停止作战。
 
11晚,前线传来消息:打鼓新场附近聚集大量国军,并且设下重兵埋伏。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测是正确的,正是因为他的竭力主张才使得红军避免进入国军的圈套,否则红军可能面临覆没的危险。
 
为了不让国军发觉,毛泽东决定:
 
“我军将计就计,假装向西南方向寻找突破口。然后等到国军两方面的部队分别赶到西边与南边时,国军北方的守备松懈时,我军乘势向北方行军,并如金蛇出洞般迅速渡过赤水。”
 
1935年3月16日,我军顺利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了赤水,暂时摆脱红军的围追堵截!
 
第三次渡过赤水后,红军部队再次进入四川的南部,但并没有逃离很远,而是在赤水河附近的树林里隐蔽休息,注意调整,毛泽东派人时刻注意国军的动向。
 
蒋介石消息灵通,他很快发现了红军的动向,迅速集结附近的军队再次围歼和合围红军,像一个尾巴一样甩不掉。
 
为了全面摆脱国民党的追击,毛泽东坚持采用迂回战术,决定第四次渡过赤水。
 
3月20日,红军主力部队再次秘密渡过赤水。为了迷惑国军部队,朱德率派两个小部队虚张声势,佯装成红军的大部队,使用金蝉脱壳之计,声东击西,吸引国军的注意力。
 
而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部队顺势从国军防略疏松的西南方行军,从太平渡和马场渡两个地方第四次成功渡过赤水。
 
这一次,红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而国军是被牵着鼻子走。
 
随后,为了迷惑蒋介石,给国军部队制造恐慌,毛泽东命令部队沿途大肆宣传“毛泽东马上要率领部队攻打贵阳城,活捉蒋介石”的消息。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吓得蒋介石迅速调派驻守在滇东北方向的孙渡纵队前来贵阳支援。
 
孙渡收到密令,迅速集结主力部队,3天之内急行军400里,迅速从驻守地赶到了贵阳保护蒋介石,并在城内做好战略部署。
 
孙渡部队离开滇东北方向的驻守地后,滇东北方向守备疏松,蒋介石的包围圈出现了缺口。毛泽东趁机率领部队攻破孙渡驻守地,进入了滇东北,随后又顺利渡过长江,彻底从蒋介石的包围圈逃离,将国民党远远地甩在身后。
 
蒋介石
 
而蒋介石那边还在准备与毛泽东打一仗,等毛泽东率领部队渡过长江的消息传到贵阳时,毛泽东的部队早已不见踪影。
 
这时蒋介石才意识到中计了,这是毛泽东唱的“调虎离山之计”,他实质上并不想打贵阳,也不是真的想抓自己,而是想调离孙渡的部队从滇东北方向找到突破口。
 
一渡赤水,驻扎扎西,杀回马枪。二渡赤水,重回遵义,歼灭大量敌军。三渡、四渡赤水,放弃北渡长江,掌握主动权,调动并摆脱敌人的包围圈。
 
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将《孙子兵法》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战略与实际战略局势结合得非常完美,还唱了调虎离山之计,把我军的战略地位从被动作战转为占领主动权。
 
四渡赤水的光荣胜利,摆脱了红军湘江战役屡屡失败的局面,红军不再是被追着打,而是将战略局势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完美的逆转了红军全军覆没的危机。
 
毛泽东用自己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在军中树立了权威,极大地鼓舞了军心,红军的战略劣势开始转变。
 
蒋介石对毛泽东的智慧既气愤又佩服,曾在自己日记中这么写道:“我军行动笨拙呆滞,而被毛泽东玩弄于手掌之中,这是我一生用兵之奇耻大辱。”
 
四渡赤水时间前后长达3个月,耗时长,战争规模大。蒋介石总共集结了40万人,分为了6支纵队对红军围追堵截,而红军总共只有3万人。国军一支部队的人数都远超红军的总兵力。红军的实力完全不允许正面应战国民党,只能打零散的运动战,否则红军将会全军覆灭。
 
毛泽东神机妙算,根据作战局势情况的变化,吸取多次战斗经验和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多次渡过赤水。他让部队穿插于国军各路纵队之间,灵活转变行军方向,把国军耍得团团转,为红军逃离包围圈,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在多次运动战中,红军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和收缴大量军备物资,将战场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为部队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
 
四渡赤水纪念碑
 
四渡赤水,不仅是毛泽东一生的得意之作,也是中国红军数次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反败为胜的精彩事例。
 
毛泽东自己也曾说过:“打过数次战役,四渡赤水是我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国内外很多军事学家、作家对四渡赤水也颇为赞叹,美国著名的军事作哈里森曾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写到: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