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不论富贵贫穷,总要向自己的亲人、爱人说再见,尽管有多么的不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永远不会被打破。
可是,有些人的死,轻如鸿毛;有些人的死,却重如泰山,甚至让人难以忘怀,难以走出失去他的悲痛之中。
死生两隔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
欢喜的春节还未到来,我们毕生所爱之人却已与我们阴阳两隔。
这年的春节,北京被凄苦的氛围笼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悲痛的春节。
1月15日下午,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那日,人头攒动,从人民大会堂到天安门,两旁的街道都被前来悼念的人群堵塞了。
一个个行人手捧菊花,眼含热泪,抽泣不止。不知道谁憋不住地大声地哭喊出来:“周总理,呜哇哇...”
瞬间,天安门广场再也绷不住这痛苦的压抑,一个个哭泣着、喊叫着。
晴朗的天空也好像被人世间的悲痛感染,起了一阵大风,让这广场渐渐蒙上云雾,与地上的哭喊响应,落起点点细雨,混着人群的热泪送别周总理。
追悼会上,在世的革命英雄全都前来为自己的老伙计作最后的告别。
满头白发的叶剑英,从广州赶来,还没落脚,便匆匆赶来,泪流不止:“老伙计,你怎么不等等我!”。
朱德手持拐杖,步履蹒跚地抚摸着周总理的灵柩,悲痛地难以发声。
稍年轻的华国锋直直地站在灵柩一旁,看到周总理一如生前那般慈祥的脸庞,泪痕布满双颊,迟迟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
陈云不敢进去,在外面久久徘徊,倚着门柱往大堂里面望去,眼眶盈满泪水。
要念悼词的邓小平站在台上,颤抖的手抓着悼词稿,哽咽着的嗓音一字一句地歌颂着周总理一生的功绩......
可是,如果仔细查看却发现毛主席并未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周总理和毛主席从起初相识到现在的别离,已走过五十一个年头,二人的情谊比金坚,比刚硬。
如今,周总理已与我们死生两隔了,毛主席却没来参加,而只是让卫士送来了花圈,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终究没来得及一声告别。
不过,了解1976年发生了什么事的国人,很快便能理解毛主席为什么没能前来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1月送别周总理,7月送别朱老总,9月我们与毛主席告别。
如果说周总理是被病痛折磨致死,那么毛主席如今的身体状况就像是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1月14日夜,早已病重的毛主席,因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太过悲痛,疾病再一次反复,现在的他躺在病床上,话也说不清楚,只能吃一些流食。
1月15日下午,他本想让卫士为他准备好轮椅,氧气罩等强忍着疼痛去见周总理最后一面。可是,不行。
他试着坐起来,却不行,他试着抬手,但也不行,他现在只有脑袋还算清醒其他一切便难以操控。
总理的病
说起周总理的死亡,我们都知道他是“累死的”。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千万人民,周总理操碎了心。
他一直工作在前线,兢兢业业,常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继续工作,三百六十五天里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他的病情其实很早就发现了,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始终不愿停歇。
建国伊始,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一些中央首长需要熟悉各项工作,需要和旧社会有个了断,因此那是他们最累的时候。
统战、行政、外交等方面最忙的工作,毛主席只相信周恩来。
他曾经说过:“总理的人选非恩来莫属。”
一方面,毛主席信任周恩来;另一方面,统战、行政、外交这三个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周恩来能够做好。
周恩来有着非凡的协调能力以及超强的执行能力,不管事情多么繁杂,周恩来总能理出一个头绪,夜以继日地把工作做好。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建国之初的这次大考中,他为了工作,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拼命地工作,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了觉,甚至累得流鼻血。
1949年3月,中央机关进北平暂住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城里、山上两头跑。
17日晚上,正在毛主席的住处开着会,周恩来的鼻子突然流出了血。
毛主席有些惊慌:“恩来,你的鼻子流血了!”
大家一下子把目光都聚到周恩来的鼻子上。这时周恩来才感觉到有鼻血,下意识地捏住鼻子:“拿毛巾来!”
外面值班的卫士听到周总理流鼻血,匆忙跑进会议室,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毛主席便拍了他一下:“还不快去找医生!”
这时,周总理的卫士成元功进来了,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紧张。
他说:“不要紧”,说着把酒精棉递了上去。
毛主席看着成元功的举动,不免愤怒了起来:“这有什么用?!”
“主席,周副主席老流鼻血,都是这样处理的。”成元功也不慌张,细细地与毛主席解释。
这使得毛主席更加生气:“为什么不早报告?”
随后,便来到周总理身边,用湿毛巾轻轻放在周总理的额头上。
事后毛主席找了傅连暲,让他从医疗的角度多关心中央领导的身体健康。
他还批评了汪东兴,说不掌握领导同志的身体状况,这是官僚主义。
汪东兴又教训了成元功一顿。成元功仍然不服气地说:“周副主席有话,不让我说,我怎么办?”
就这样,周总理处处隐瞒自己的病情,不让身边的人乱说,更不让自己的体检报告流出。
到了1974年,周总理已是数病加身。
1965年在体检过程中,医生便发现周恩来患有心脏病,可是周总理依然不停地工作。
1972年,周总理已经开始出现便血的病象。
他像是有某种不详的预感,更加不分昼夜地工作,常有几十个小时不合眼的情况。他的身体迅速地消瘦下来,医生劝他做全面检查。
他却望着医生低声恳求道:“你们先不要急,先让我忙过这一段。再说,查出癌症又有什么办法?我这么大岁数了,能多忙几天,多处理几件事情就可以了。”
不久,周恩来经京、津、沪三地的著名专家确诊为膀胱癌。
毛主席知道周恩来患癌后,便开始有意让邓小平出山主持日常工作,以减轻周总理的负担。
不过,常年的劳累以及工作强度已经拖垮了周总理。
1974年2月,四届人大开过后,周恩来由于过度劳累,病情继续恶化,每天便血不止。
他再也坚持不住了,给毛主席去了信,告知自己的的病情。
“主席:
最近4年来,我的大便中偶有潜血出现,但因消化系统好,未进行肠胃检查。这两年又因膀胱癌出现,尿中有血,易于计量和检查,故医疗力量集中于治疗膀胱癌。
现膀胱癌经过两次开刀,三次电烧,已能稍稍控制......
今年开会后,大便中潜血每天都有......进行食钡和灌钡检查,始发现大肠内接近肝部位有一肿瘤,类似核桃大小,食物经此癌肿处蠕动甚慢,通过亦窄......而这一大肠内的肿瘤位置,正好就是40年前我在沙窝会议后得的肝脓疡病的地方......
我因主席对我病状关怀备至,今又突然以新的病变报告主席,心实不安,故将病情经过及历史病因说清楚,务请主席放心。
在去年两次开刀后,我曾托王海容、唐闻生两同志转报主席......但如需再次开刀,我还受得了。现在要好好地作此准备。”
自从周总理患病以来,毛主席一直关心惦记着总理的的身体状况。这次读到总理是亲笔书信,毛主席也不觉鼻子酸痒:
那是1935年7月28日,周恩来随红一方面军穿越草地时,突然病倒。
他高烧不退,几天来一直处于昏迷中。当时毛主席决定让邓颖超从修养连调到总部帮助照顾周恩来,并指示医生全力抢救治疗。
经医生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阿米巴痢疾”。
据医书记载,这种病死亡率极高,只有个别患者在化脓部位与肠接触的地方穿孔,脓液经肠子排出体外而得以生存。
当时并没有做穿刺和开刀手术的条件,于是,医生们决定除了让周恩来服用药物外,还采用“冰敷”疗法,用以挽救周恩来的生命。
六七小时后,伴随着低声呻吟,周恩来终于清醒,排出脓液。这才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生命。
如今,信中再提此事,毛主席不免恍惚,伤感。他有一种预感,他的这位好战友、好朋友、好同志又要渡一次鬼门关。
送沙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止周总理的身体情况一日不如一日,大批中央领导人,或因太过劳累,或因太过年老,患上了这样那样的疾病。
“九·一三”事件之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
1972年1月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后,不久,便再一次病倒,并且来势凶猛,经过医务人员全力抢救才慢慢好转。
可是,尽管如此每次审阅有关周总理的病情报告时,他总是特别认真。
这期间,毛主席一度因白内障不能看东西,当工作人员给他读周总理的病情报告时,他听得格外认真、细致,居然能记住周恩来每天失血的数字以及施行第几次手术等。
一次毛主席那里换沙发。他原来住处的沙发又大又笨,坐垫比较硬。
毛主席工作,思考喜欢长时间坐在沙发沙发上。因此时间长了,毛主席背上长起了褥疮。
工作人员了解到,便给他另设计一种,坐垫是用海绵做的,下面钻了很多蜂窝形的小孔,这样毛主席坐上去便不会那么硌得慌,而且还能透气。
见到新沙发,毛主席便坐上去摇了摇,说:“这种沙发好多了。原来的那种沙发又高又大,像我这样高的人坐上勉强可以,脚能着地,像总理坐上去就很不舒服。他的脚就得悬着。”他嘱咐工作人员:“总理现在生病,给总理送去一个。”
本是自己不舒服换了一个沙发,他却能下意识地联想到自己的老战友、老朋友也可能会需要一个这样的沙发,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
手迹相赠
在二人的合作中,新中国不断地取得优异的成绩。1957年,由于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都提前完成。
再加之三大改造的超额完成,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信心。
不过,一向抓经济建设的周恩来深知,大踏步发展经济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提出了反对意见。
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经过实地考察,一些原来制定赶英超美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在实际生产中完全不可能实现。随后,毛主席也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国乱思良将,家贫识贤妻”他再一次感受到周总理的务实作风。不久,毛主席又把主持国家经济建设的任务交付给了周总理。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步走出困境,恢复正常。
这年年底,毛泽东在杭州汪庄宾馆休养,得知周恩来也在杭州,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一篇尚未改定的得意新作《满江红·和郭沫若》的词赠给周恩来,并在词作上题字“书赠恩来同志”。
书赠恩来同志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满江红·和郭沫若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欲学鲲鹏无大翼,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千万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袖长戟。
要扫除害人虫,全无敌!
不容诋毁
周恩来死后,整个中华大地虽然处在极度悲伤的情绪中,但还是有一些反党反人民的好事者,肆意挑起事端,不愿周恩来那样平静、祥和地离去。
他们开始不断诋毁,污蔑周恩来,企图败坏周恩来的名声。
一天,毛远新告诉毛泽东,上海的一些市区街道上贴上尽是对周恩来的诬蔑之词。
甚至在大字报结尾处说,邓小平在悼词中把周恩来赞颂得过分了,“结论应该被推翻”。
毛泽东听到这样的消息,尽管仍然在与病魔抗争,他浑身无力,很难张嘴说话。
但他精神却十分地紧张,他不允许有人这样污蔑他的老战友、老朋友、老同志。
他比任何人更清楚,周恩来值不值得那样的赞颂。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周恩来对于新中国的意义。
于是,他给了毛远新明确的答复:
攻击周恩来,人民一定不会答应。在周恩来追悼会上所作的悼词,其结论是不能改变的。要推翻这个结论,人民是不会赞成的。
斯人已逝,时光却还留在生人的脑海中。
据毛泽东晚年的护士张玉凤回忆,周恩来死后,毛主席更加喜欢发呆,更加不喜欢说话
不知道,在毛主席发呆的时候会不会想起从前......
相识一场
1925年,在广州。
由于组织委派,毛泽东前往广州与周恩来相会,探讨国民大革命事宜。
这是两人的初次相见。尽管共产组织常有联系,也都在旁人口中或多或少听过对方的名字和事迹,但真正相见还是让二人有不一样的情绪。
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先进分子,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这样的身份,这样的相见也不免让二人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得异样情绪。
在广州恤孤路3号,二人进行了一场彻夜长谈,从家乡、到学习,家里长、家里短,二人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更是在提到中国当前的形势时,更加起兴,不觉时间流逝。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洒在二人谈话的桌子上时,他们仍没有停息的样子,不觉疲倦,大声刨析,不时地传出爽朗地笑声,激荡着风云变幻的中国......
那时,他们还很年轻,对当时中国的现状痛心疾首,一心想着要救中国。
挑起枪杆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捕杀。
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即共产党人选择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的带领下进行国民大革命。
但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放下了戒心,完全接受国民党的领导,放弃了军队的指挥权。
最后,当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时,共产党毫无还手之力……
随后,朱德和周恩来发动南昌起义;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他们开始建立属于共产党人的军队。“要注意军事的重要性,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如是说……
那时,他们怒火中烧,踌躇满志,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1945年,日本投降,从1931年到1945年,整整十四年。十四年间,日寇的魔爪从东北,到广东处处侵害我同胞,时时荼毒我家乡。
十四年间,无数英雄好汉为抵御外敌牺牲自我,甚至牺牲家庭。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完成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沦陷区的多次游击战给敌人造成了巨大困扰和伤害,终于,我们胜利了!
那时,他们欢喜雀跃,中国人民终于不再是任人宰割,中华大地的主人还是我华夏儿女。
进京赶考
1949年3月,在西柏坡。
27年的革命终于等来了成功。在西柏坡,毛泽东又熬了一个晚夜。
为了明天,他需要准备很多,他也很紧张,也很焦虑,成功与失败就在明天的北平。
“都准备好了没有,就要出发了。”周恩来一边说话,一边和毛泽东身后的人打着招呼。
这一天他也等了很久,他也无法入眠,他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需要收拾心情迎接北平。
革命功成万骨枯,谁不盼望这一天呢?
“今天是进城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精神不好怎么行?”毛泽东调笑着,一众中央领导人都被逗笑了。
周恩来点点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被退回来。”
“退回来就失败了。”毛泽东一脚在车上,一脚在地上,平平地说了句震撼人心的话:“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
那时,他们革命功成,意气风发,向着新中国进发,谈笑风生。
只是如今,这一切成云……
虽然周总理的追悼会,毛主席难以参加,可是谁又能怀疑两者跨越时空的友谊呢?两位伟人全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