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比房价上涨还闹心!三四线城市迎来“坏消息”,白岩松直言不讳
2021-12-09 08:58:2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最近,楼市有一则数据引起了大家的热议,那就是全国土地市场经营性土地供应建筑面积为26463万平方米,同比下跌8%,这也将是年内首次下滑。也许在外行人来看,这属于正常的市场波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换句话说土地在楼市中扮演什么角色?答案显然是核心源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发商资金艰难,依然坚持拿地的根本原因,一旦在土地规模上拖后腿,那么市场份额被其他开发商吞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仅从这一点来看,就足以佐证当前楼市“装不下去”了,表面上来看销售数据亮眼,实则是由过多水分来支撑。


客观来讲,楼市一路高歌20年,无论是人居面积还是城镇化进程,均处于国际合理水平。但大家得明白一个道理,船重难掉头,对于16万亿市场规模来说,即使下行0.1%,那也是百亿级别的经济规模,而在我国GDP稳定增速6%背景下,此时市场就陷入矛盾。房价下跌是市场趋势,但不允许下跌却是经济底线,仅从这一点来看,一二线城市的限价政策就显得意蕴深长。
但不管怎么说,此时房子早已渗透大家衣食住行,甚至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据央行数据显示,当前房产占据家庭财富70%,居民负债率高达120%,仅从这2大赤裸裸数据来看,是人主导房子还是房子成为家庭的枷锁,这一点令人深思。


而从当前楼市布局来看,作为可能最后一次的调控机会,新一轮调控的规模和力度创历史新高。从数量上来看,近几年调控次数累计突破1000次;从直接效应来看,去年超13个城市房价回到一年前;从土地市场来看,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将成为一次无形的冲击,极大程度弱化城市群效应;从政策底线来看,“房住不炒”被高层多次重申,言外之意打破现有格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也许从以上角度来看,新一轮拐点接踵而至,但对于当下市场走向而言,却比房价上涨还闹心。或者说此时的楼市更多的是呈现表里不一,这一点对于持房者、购房者来说,无疑是雾里看花。


前一段时间,相关机构发布上半年各地开发商销售目标完成情况,其中仅有3家开发商完成率接近50%,而剩下的连40%都不到。而在另一边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70城房价统计数据》显示房价上涨率为80%,也就是10座城市中有8个城市是大涨。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市场刻意抬高氛围,市场内需被刺激,不少人都选择加高杠杆不断囤房。仅从这一点来看,市场的冰火两重天,最直接影响就是刺激市场。
与此同时,在开发商拼命拿地建房的背景下,当前住房空置率令人担忧。事实上对此并没有权威数据,但是从过往的各大机构调研数据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2018年我国住房空置率为22.6%,约有6500万套房子被闲置。


从以上2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表面上来看此时楼市异常火热,排队买房不断,但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作为内行人,对此大家基本都心知肚明。或者说在刺激市场前提下,房价却下行,这一点的确要比房价上涨还闹心。而从多维度布局来看,这一次三四线城市迎来“坏消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市场拐点将至,而当地市场却在拖后腿。对于前者,旧改正式全面代替棚改,新修订《土地管理法》为宅基地确权、集体用地入市提供法律帮助,对于后者,自身产业结构单一、关键资源缺失使其无法抓住机会;二是人口流向逻辑发生变化,农村往县城跑,中小城市往大城市跑,大城市往都市圈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三四线城市始终是净流失的一方。


总的来说,楼市正在积极改变是事实,关键问题在于各维度节奏并未统一。平心而论,高房价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例如白岩松直言不讳,表示高房价正在透支年轻人的梦想和财富,使得爱情功利化,在满足物质上满足的同时幸福感正在缺失。如果从消费成本来看,大家收入越来越高,但实则上越来越穷,透支型思维正在主导消费市场,此内需非彼内需。
在我看来,想要解决高房价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停止多套房的贷款,此效应远比房产税来的更有效更直接。但此时大家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土地财政的占比,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当地城市对房地产经济的依赖性,嘴上说着不要,但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不会说谎,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像海南一样,长痛不如短痛。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