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义)2021年的1月1日,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原侍岭乡党委书记张德迎同志病故的纪念日,转眼间,一年已过去,但凡是熟知他的人,总觉得他还没有离开我们......
他病逝后,从宿迁城里到骆马湖东侧的新沂河南岸,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到平民百姓,无不深表沉痛的悲哀。时任区委书记、宿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海红,区委副书记、区长殷其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袁昌华,区政协主席袁恒,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各单位,中共侍岭镇党委政府,来龙镇水庄村村支两委和他的亲属及生前友好的朋友,先后分别向他敬献了花圈。
2021年1月5日早上7时,张德迎老书记的追悼会和与遗体告别仪式在宿迁晓店火化场西大厅举行,宿豫区人大办公室主任马军同志在悼词中说:“张德迎同志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在40年工作生涯中,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始终以忘我的精神,心系百姓,尽心尽力踏实工作,他扎根侍岭工作22年,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马军同志的悼词,代表了侍岭乡三万人民的心声。今天,为了缅怀老书记病故一周年,我特将其28年前的往事缩影,采撷三件回放给社会,让后人作永恒的纪念和追思:
他兴办教育利在长远
日前,我特意专访了退休教师邹以恕,他说:“在80年代初,侍岭14所学校大多都是泥草结构,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安全隐患。因此,引起了时任党委书记张德迎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当时的思想理念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四化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张德迎老书记的倡议带动下,人人献爱心,人人捐款办教育。从1987年春天开始,连续三年,共筹集捐款两百多万元用于办教育,经过一番打拼,全乡所有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指无危房,有课桌和板凳),随后,又逐步实现了“一无多有”和“四区三园”多配套……
当年10月,省改善办学条件现场会在宿迁召开,侍岭中、小学是与会人员观摩主会场,时任副省长杨泳沂、淮阴市副市长徐乾,教育局局长姜映梅等领导,多次莅临侍岭乡,杨副省长曾说过:“侍岭属于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没花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率先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足以说明侍岭乡党委、政府,在尊师重教方面有先见之明,充分显示老区人民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无私奉献,张书记的做法功不可没!”
1993年12月,张书记被原县委领导从侍岭调出至今,转眼28年过去了,想当年,在张德迎老书记“勒紧裤带办教育”的思想理念感召下,如今,侍岭乡的大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海、陆、空部队官兵、有国家科技人员,还有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工程师等等。
他是心系百姓的又一位“焦裕禄”
张德迎老书记心系百姓,关心群众疾苦的事例举不胜举,中国好人“侍邱七老”所写的《侍邱备览》一书中已有记载作过报道。除此之外,我特举一例:1987年秋,我是当时乡政府的报道员,有一天早上,我将我头一天下午在姚塘村六组采访到的事向张书记作了报告:“段爱侠的丈夫仇传喜患有肝腹水住院6个多月,(注:处于当时条件算是癌症),已花光家中能值分文的所有财产,还另欠别人数百元的债,三间茅草屋,上能见天,四周土墙还透风,仇传喜现已离乡背井前往镇江,段爱侠母子的生活陷入绝境,她很想服毒自杀,一死了之,我将我身上十一元贰角叁分钱(当时月工资35元)向她捐献了十元。”张书记得知后,立马安排民政助理刘品高快速前往解决燃眉之急。在张书记的安排下,随时给这一特困户送去了棉衣,米面和200元人民币。只因如此,才使段爱侠的母子度过了一个人生永远难忘的春节。
春节刚过,越冬小麦需要返青,是张书记的安排,给段爱侠家送去了返青肥,当年的7月,移栽后的水稻秧苗急需返青,又是张书记作了安排,及时给段爱侠家和其他困难户稻田地里下了“及时雨”——送上返青肥,段爱侠家一年两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使家庭生活有了保障。年底前夕,仇传喜病情有了好转,也从镇江回到了家里,偶听张书记为他家做了一些善事,不由得双目流下了感激的泪水。2017年的5月,71岁的仇传喜终因病情恶化,最后说:“是张书记和社会有善心的人,挽救了他的生命30年,现已知足了,但遗憾的是未能如愿作出感恩回报!并要求老伴和孩子,一定要感谢共产党,一定要感谢张书记。”当段爱侠听说张书记突然病故时,无比痛心的说:“他是为民服务的好书记,也是我家和社会百姓心目中的又一位“焦裕禄”……
他抓工农业生产也是一位好书记
张德迎老书记在侍岭工作期间,也曾多次的在全乡党员、干部和群众大会上说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因此,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在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时,他立足于一个“抢”字,绝不让成熟的庄稼有颗粒损失在田里。在插秧和秋播时,他严格要求全乡人民保证做到“不误农时”,确保为下季粮食丰收打好基础。所以,粮食产量年年获得了大丰收,位居全县前茅,使全乡人民从半温饱型的生活水平,告别了贫穷,逐步走上了富裕。
在工业方面,他先后办起了砖瓦一、二厂、砂矿、装卸队和缫丝厂,让侍岭乡的劳动力在当地就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砖瓦一、二厂、砂矿、装卸队和缫丝厂劳动就业的人员,在三千人以上。除此而外,还让每一农户家中的半劳力也有了相应的收入。例如:栽桑、养蚕、缫丝、织布和印染的一条龙生产;采砂、预制、销售、运输、建筑和服务的一条龙生产,仅此两条龙的生产线上,又拉动了全乡许许多多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说,有的不出家门就可就业。在1990年前后,侍岭乡也曾一度掀起了兴办工业热潮,人人在参与、户户有收入。全乡15个村,各村因地制宜,各自找项目,各自发挥其特长,勤劳致富。朱岭村的变化尤为突出,由于该村地处黄砂生产中心地段,依靠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快,群众的住房从泥草结构快速转为砖瓦结构,甚至,有的冒尖户在全乡率先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在原宿迁县出了名,而且,也被盐城、阜宁、射阳、滨海里下河一带前来朱岭托运黄砂的船民们誉之为苏北地区的“小香港”。总而言之,张德迎老书记的当年工作的思想路数,为今天的家家户户幸福生活水平达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每当侍岭一些老人谈到老书记的往事时,总是赞不绝口的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书记......
通联: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文化站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