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北京冬奥会紧锣密鼓的筹办中跨进了2020年。远离北京中心区百公里的小海陀山上,为筹办高山滑雪世界杯延庆站比赛,很多人都是在工作岗位上不知不觉地迎来了新年。高山滑雪世界杯延庆站是北京冬奥会首场测试赛。昨天,赛事组委会官网上的倒计时钟显示,距离2月15日开赛还有44天。
■面对挑战争分夺秒
“首场测试赛对我们来说压力巨大,挑战巨大,因为一切都是全新的。”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素枝说。据她介绍,作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赛区新建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延庆冬奥村共3个场馆和配套设施。而迎接北京冬奥会首场测试赛——高山滑雪世界杯延庆站的工作成为近段时间的重中之重。
就场馆而言,去年年底,用于测试赛的赛道已经完工,造雪工作已基本完成,赛道铺上了平均厚度1.2米的白雪,景色蔚为壮观。本月下旬将开始制作冰状雪面,以达到比赛要求。
场馆运行方面,场馆团队已经组建完毕,整个运行计划已完成第三版,正在进一步深化。与运行配套的临时设施搭建,如运动员医疗站、媒体中心、看台等已完成大部分工程。
场地建设方面难度较大。三大新建场馆与山地新闻中心都集中在延庆赛区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于山地险峻、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加之承办第一场测试赛,施工周期比其他地区短得多。高山滑雪的赛道、速降赛道及坡度,都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真正的施工从2018年1月开始,也就进行了两年时间,从无到有,直到去年11月份我们拿到国际雪联的认证。”张素枝说。
■硬件设施基本就绪
蓝天山林白雪上,冰榭高悬海陀山。走进位于小海陀山的高山滑雪赛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往来穿梭的空中缆车。据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设置9条索道,全长9.5公里,其中,测试赛需要使用的B1、C、F索道已于去年12月17日取得相关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目前投入使用的3条索道主要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测试赛运动员可以乘坐索道系统到达比赛雪道及训练雪道的出发区。从集散广场乘坐B1和C索道至山顶,乘坐索道的时间约需9分钟。
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保障测试赛期间,除上述3条索道外,还将有4条道路投入使用。延庆赛区内部共有7条道路,包括6条园区路和1条赛区连接线,总长14公里。测试赛将使用赛区连接线、1号路、2号路及4号路。
截至去年12月29日,赛道、训练道、技术道路、拖牵道路造雪工作基本完成,造雪工作处于收尾阶段,当下正在进行技术道路缺雪区域造雪工作。
记者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集散广场现场看到,目前,观众看台区正处于建设当中。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是整个高山赛区的枢纽与中心区,赛时将具备容纳场馆运营、媒体转播、停车周转、消防救援、医疗救护、兴奋剂检测等功能。
中间平台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一个重要索道交通中转站,承担运动员、工作人员等相关人群的停留、休整和中转疏散功能。
整个赛区最高的建筑是位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地的山顶出发区,男子滑降赛道起点与之相连。山顶出发区赛时将为运动员和赛事相关人员提供简单餐饮、休息房间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用房。
■团队组建接轨国际
张素枝告诉记者,目前高山滑雪世界杯的竞赛预报名工作已经完成,有来自19个国家的345人提交签证申请,其中运动员112名。赛事组委会的工作都是以运动员为中心,为做好竞赛组织工作,工作人员一方面编制完成各业务领域运行手册,完成“一图一表一册”,并进行实地演练。
组委会着力加快组建竞赛团队,目前286名国内技术官员名单已经确定,并完成了97名外籍技术官员的合同谈判。148种、11217项体育器材全部完成采购。编制完成竞赛日程,明确了缆车运行、国内技术官员抵达和上岗、参赛队伍抵达、比赛和训练场地开放、比赛开始等节点性时间。
在山地运行方面,组委会聘请了索契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场地主任、平昌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竞赛副主任尼古拉担任场馆团队山地运行经理。同时由场馆业主北控集团负责组建了国际化山地运行团队,聘用了86名国际压雪车司机、造雪专家、安全网安装专家、雪地巡逻人员等工作人员,确保国际水准。
为做好赛会服务保障,组委会聘用了国际滑雪医生11名,集中对国内滑雪医生进行培训,设置医疗站点共18个,2个医疗救护组已于造雪启动当天进驻赛区,医疗直升机也进行了实地演练。
除此之外,组委会积极做好媒体运行、市场开发和氛围营造等各方面工作。张素枝说:“截至目前已有近200名中外记者注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浏览比赛官网,关注度很高,这也是我们感到的另一个压力。但我们有信心做好一切工作,让首场测试赛一炮打响。”本报记者吴东
本报记者饶强摄
冬奥讲坛
高山滑雪
冬季项目皇冠上的明珠
2月15日,2019/2020赛季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延庆站就将正式开赛,这是北京冬奥会的首场测试赛,将打响冬奥测试的“头炮”。此次比赛仅进行男子滑降和超级大回转两个项目的比赛,它们只是高山滑雪大项中的两个小项。
高山滑雪又称阿尔卑斯滑雪,是以滑雪板、雪鞋、固定器和滑雪杖为主要用具,从山上向山下,沿着旗门设定的线路滑下的一种雪上竞速性运动项目,称得上是冬季项目皇冠上的明珠,在冬季项目中的地位相当于夏季项目中的“足球”。
高山滑雪起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地区,是在越野滑雪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成的。它的技术进步、装备改进以及在冬奥会上的项目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868年,挪威滑雪运动奠基人桑·诺德海姆在挪威奥斯陆的滑雪大会上表演了“S”形快速回转降下技术;1890年,奥地利人发明了适用于阿尔卑斯山区特点的短滑雪板、滑行技术及固定器(脱落器);1936年的第四届德国加米施冬奥会上,高山滑雪(回转、滑降)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1952年的第六届挪威奥斯陆冬奥会,在回转和滑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回转比赛,现代高山滑雪项目的面貌首次展现。1988年的第15届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将超级大回转和全能纳入到高山滑雪项目中。2018年平昌冬奥会又新增加了团体项目,这就形成了目前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的11个小项,分别是男子和女子的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滑降、全能,此外还有男女混合的团体比赛。
每位参加高山滑雪比赛的运动员,雪板都是单独定制的。其中滑降雪板比回转雪板长30%,这是为了能在高速滑行中仍保持精准度。滑降和超级大回转项目的雪杖杆是弯曲的,这样能在下降过程中减少空气阻力。
目前高山滑雪的世界格局是奥地利、瑞士、美国、加拿大、法国处于第一阵营,挪威、意大利、瑞典、德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处于第二阵营。我国这个项目起步晚,2017年国家高山滑雪队组建了滑降及超级大回转项目组。本报记者李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