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那么,为何胃癌一旦发现就是晚期呢?
从发现到病逝不到4个月,我们到底该如何防癌?
3月28日,据港媒报道,曾两夺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TVB老戏骨廖启智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
诚信娱乐发展有限公司于社交平台上发文称:“现在以万般不舍的心情通知大家,我们敬爱的廖启智先生(智叔) 于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晚上八时三十二分,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安然在家人陪伴下离世。”
3月22日,病榻上的廖启智曾以回复短信的形式承认自己患病,全面停工积极接受治疗。
3月29日,田启文接受采访透露,廖启智抗癌细节,称他曾两度心脏停顿,但斗志一直很强,乐观面对病情。
据悉,廖启智于去年12月被发现患有胃癌,从发现胃癌到病逝不到4个月的时间。
难道胃癌发展得如此迅速,一经发现没多久就晚期了?胃癌来临,就没有任何征兆吗?有没有办法早期发现?
在向智叔表达惋惜和哀悼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他所患的癌症——胃癌。
胃癌,为何一发现即晚期?
胃癌发展如此迅速,一经发现没多久就晚期了?
事实并非如此,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正常胃黏膜到胃癌的组织病理阶段可用“Correa模式”表示,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个过程,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杨家龙告诉“医生界”,一般胃癌从早期到中晚期,也就是进展期癌要5-10年的时间。廖启智发现胃癌时应该已经是进展期癌,很可能已经发生其他脏器的转移,而一旦发生其他脏器转移病情往往进展较快。
为什么很多胃癌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
先来看一组数据:
超过80%的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症状; 超过90%的胃癌患者被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不足10%。
我们的胃分为四层,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
胃癌最先起源于胃的黏膜层,由于早期癌灶很表浅,对黏膜的损伤也不大,不会出血、也很少影响到消化功能,所以很少出现症状;偶尔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胃痛等,很多患者会单纯地认为就是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觉得忍忍就过去了。
仅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如果能够此时发现,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随着癌细胞不断增殖,癌灶会越来越大,逐渐侵犯到肌层、穿
透浆膜层、进而引起脉管浸润、远端转移。
一旦发生其他脏器转移,那就是晚期了,5年生存率不到20%。
这时候,比较典型的一系列症状才会扎堆出现,比如黑便、贫血、消瘦、腹痛、呕吐、腹部包块、腹胀、食欲减退等。
所以,千万不要傻傻等到有症状了,才想到去检查!
早期没有典型症状,胃癌到底怎么防?
杨家龙医生告诉“医生界”,早期发现胃癌并不难,胃镜是最有效的检查方式。
同是胃癌高发国,日本胃癌的综合治愈率高达80%,I期胃癌甚至达到了98.1%。
图1:不同国家的胃癌5年生存率
日本对付胃癌的秘籍就是全民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据报道,日本人口约1.27亿,每年总共约完成1500万例胃镜检查,相当于每年12.5%的人都去做了胃镜。换算一下,相当于5年中有62.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镜,几乎高危人群全都做了筛查。
日本早期胃癌的诊治率达到70%,而反观我国,许多人对胃镜有恐惧感,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
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的症状,定期的胃镜检查能够发现它的蛛丝马迹。胃镜检查这么重要,每个人都要去做吗?多久做一次?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指出,凡是年龄>40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属于胃癌高危人群,建议1-3年查1次胃镜: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以及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表1: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
图2:早期胃癌推荐筛查流程
最后,杨家龙医生提到,目前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居世界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还没有把胃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意识,往往是有了症状才去检查,但等有症状时可能已经是中晚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胃癌在病理分型上大多为腺癌,而腺癌的发生和Hp感染有很大关系,且我国Hp感染率近50%。所以,如果是年轻人,没有任何肿瘤家族史或者消化道症状,对胃肠镜检查有所顾虑,建议至少把Hp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常见癌症筛查建议,快收藏!
表2:常见癌症筛查项目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