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鳤”来说,这种生物其实也不算是非常特别。它的外表近似筒状细长,头小,平直,无须,尾鳍灰黑色。整个生物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长江流域以南等地均有。当然最初的时候分布区域更大,在珠江水系的西江、东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有,只不过如今基本上看不到了,因为“鳤”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高,如果环境达不到标准,很容易就死了。
所以也就是因为这样,“鳤”在受到江湖水体改变,环境污染等作用之下,基本上在我国已经很少减少,整个鳤的资源量萎缩极其严重种群近乎濒危,甚至连样本都找不到了,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将鳤列为了极度濒危的物种。
一般来说,我们在5月、6月的时候看到该生物比价多,因为这两个月是鳤的繁殖季节,它们会进入江河顺流而上繁殖,产漂流性卵,所以以后大家看到该物种群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保护。本身这都是一种淡水鱼类,并且生长速度极其缓慢,需要很多年才能长到几斤。科学记录的最大个体可以达到10余公斤,常见者多为0.5-1公斤,所以很小。“鳤”的花名也比较多,在不同地区叫法也不一样,例如最为典型的叫法就是——刁子、麦秆刁,这就是该生物的基本情况。
为什么该生物这么少?
除了我们上面说的环境因素影响之外,最为主要的就是该鱼类的价值太高了,肉质细嫩,味鲜美,食用颇受欢迎,所以根本就没有生存下去的机会。严格的来说,这也是一种被人类吃到“极危”的鱼类了。并且这种鱼原来在鄱阳湖很多,也就是因为过度捕捞等原因在里面,所以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可以想一下,除了环境的问题,吃的“破坏力”有多强。
而我国近10年来,对该生物都没有监测到,包括鄱阳湖以外的其他区域,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所以这次鄱阳湖重现“神秘物种”鳤,不少专家也表示了,种群数量有望逐渐恢复,这是我们值得高兴的,在鄱阳湖禁渔10年的时期,该鱼类种群肯定会大规模的扩展起来,这是比较高兴的。当然,一旦该生物达到了保护,多余的可能也要进行维持。
所以如今我们看到鄱阳湖再现鳤,说明禁止捕鱼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变好了,这为罕见生物鳤再次在鄱阳湖繁殖,恢复种群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当然这对鄱阳湖区域的其他生物种群来说,也是一次种群扩展的机会,毕竟没有人的干扰,我们期待更加美丽的鄱阳湖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