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要闻  
《水浒》中的郓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说“潘金莲事件”中的最大赢家是郓哥
2021-04-16 09:58:57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一、郓哥的市井生活

 
《水浒》中提到,郓哥是本县的一个十五六岁的乔姓小青年,因生在郓州而得名。据介绍,郓哥家中有一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父亲,可见其父是老来得子,又因他家在当地没有什么产业,所以郓哥肩负着养活自己和父亲的责任。
 
年纪尚小又无一技傍身,郓哥只得做一些不需要太多资源的小活,比如说贩新鲜果子。也许是自小见惯社会的人情冷暖,郓哥基本上没有什么小孩脾气,倒是有几分大人气质,做起买卖有模有样,俨然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
 
幸得本县的西门庆对郓哥的性格颇为欣赏,于是便常常打发些盘缠给他,因此郓哥对于西门庆的第一印象是好的,倘若不曾发生后面的烂摊子,郓哥估计还能在西门庆府中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郓哥是一根线,串起了武大郎和西门庆。平日在贩卖梨子时,郓哥得以和武大郎亲近,这武大郎也是身材矮小、头脑简单,竟看不出这郓哥心里的小九九。郓哥此等精明市侩之人,岂会无缘无故跟你一个贩炊饼的套近乎。
 
只因郓哥见那武大郎心地还算善良,口袋里也装了些余钱,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从武大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挖钱。
 
然而,事情在不久后发生了转机。潘金莲终是红杏出了高墙,见西门庆从门前过,便故意吸引西门庆的注意,祸根就此埋下。
 
隔壁的王婆本质是媒婆、接生婆,但同时还兼营一家小茶坊,烟火气十足的她早已对潘金莲下嫁武大郎看不过去,现在又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眉来眼去,于是便心生一计,干脆帮助潘金莲完成“心愿”。
 
不得不说施耐庵的矛盾点设置得还是十分到位的。有一次,郓哥以向西门庆要几十钱为理由登门拜访,不料被在外看守的王婆厉声喝止,争执中,郓哥还被王婆一脚踹翻。怀恨在心的郓哥没有撒泼打滚,反而是眼神犀利地离开。可见其心智的成熟。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二、郓哥撞破潘庆之事
 
怀恨在心的郓哥一直在寻找突破点对王婆实施报复,不料来了个意外收获。
 
机缘巧合之下,郓哥撞破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潘庆之事。在这个过程中,郓哥吃了两头的好处。一方面,郓哥的确向武大郎透露了,还是以好酒好菜为回报;另一方面,西门庆从王婆那儿得知郓哥知情后,也给了一笔封口费。
 
本以为事情就此平息,不料还是走漏了风声,当然这风声走漏的源头是不是郓哥呢?作者在这里没有交代,倘若真是郓哥,那这个人物的神秘性可就要在往上提高若干个档次了。
 
话说这武大郎得知潘庆之事后非常愤恨,不料一腔怒火被西门庆一脚踢灭,武大郎只得卧病在床。潘金莲起初还对武大郎心怀愧疚,为武大郎熬药,无微不至。然而,在王婆的唆使下,潘金莲还是痛下杀手,武大郎终究被毒死。
 
得知武大郎已死的消息后,郓哥的心开始不安起来,一怕西门庆会否将计就计将自己的小命也掐没了,二是怕武松归来调查,发现自己参与了整件事情,恐怕会惨死于武松手上。无奈,家中老夫行动不便,便一直悻悻地生存下去。
 
丑妇终须见家婆,武松终于回来了。武松与潘金莲在灵堂上的对话精彩不已,潘金莲始终矢口否认武大郎死于非命,武松步步询问下,潘金莲露出了马脚,然而打杀一个人总得讲证据,武松开始了调查行动。
 
当然,武松将此事告上了官府,可见一开始武松还是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潘金莲事件”,而不是满口烧杀抢掠。
 
郓哥见时机成熟,便主动攀附武松,成为了武松的突破口,于是他再一次被搬上舞台。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了就不能躲过了。郓哥一面向武松有所删减地讲述自己发现潘庆之事,还强调自己和武大郎关系不错。武松感激郓哥愿意站出来,便赠与他几十两银子。
 
在这里,作者将郓哥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郓哥为什么愿意主动向武松全盘托出?
 
第一,郓哥怕武松真要私自寻仇可能还将自己一同杀害;第二,郓哥在心里着实痛恨王婆等人;第三,武松也绝非小气之人,主动说出不定还有好处;第四,宋代案件审理程序复杂,耗时较长,就算武松最后式微,郓哥也可及时变卦。
 
在“潘金莲事件”的最后一回中,武松杀人被充军之后,郓哥这一角色很快便销声匿迹了。
 
三、郓哥的群像
 
关于郓哥这一人物形象,人们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最终结局来看,郓哥无疑是幸运的。除了挨王婆那一脚之外,我们可以发现郓哥基本上没有受过伤害,反而可以自由游走于西门庆。王婆、武大郎和武松之间,过河湿鞋,他总能在每个人身上捞到好处。
 
这反映了信息的重要性。郓哥因怀恨王婆而撞破西门庆的潘庆之事,这里郓哥得到了信息,而且这一信息是带有机密性的,说明信息有价值。随后,郓哥将这一信息告知武大郎而收获了一顿好酒好菜,又因为被要求保守信息而获得了西门庆的封口费。
 
作者将所有的机缘巧合都收纳进郓哥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物的群像性就有了。这个群像就是宋代的民众。圆滑、市侩、灵活,都是宋代在面临动荡的时局时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
 
小人物身上的卑劣特性加上梁山好汉最终的悲惨结局,使得《水浒传》的主题显得更为讽刺。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