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要闻  
天府旅游享誉八方的“美人谷”名片
2021-08-23 14:07:5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近年来,四川省将旅游业作为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重点和先导产业,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为抓手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相生互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一大批风光震撼、人文独特、气候优越、发展领先的县市区脱颖而出,成为四川旅游迈向国际并享誉全球的突出名片。

  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丹巴甲居藏寨 供图 丹巴县文广旅局

  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位于“大渡河第一城”,拥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之称的甘孜州丹巴县,是中华民族南北融合、嘉绒建筑博大精深、女性文化千年传承、乡村旅游高原先行的集中代表。2005年,丹巴县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称号;2019年3月,丹巴县被四川省确立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中路藏寨秋色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2021年9月,四川省将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公布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名单,各候选县整装待发,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5月21日,在前期一系列扎实创建工作推动基础上,丹巴县召开“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任务分解及迎检动员部署会”,县委书记何文才和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俊围绕创建目的、创建思路、提升举措、责任落实等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擦亮美人谷金字招牌,勇当天府游特色名片”成为了这场决战冲刺的主旋律。

  丹巴梭坡藏寨风光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从“东女河谷”到“嘉绒古建” 资源特色熠熠生辉

  东女,是世界人文史上叹为观止的一大瑰宝。东女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类母系氏族文化乃至女权文化的不朽传承。迄今为止,广受关注的“女儿国文化”“摩梭文化”“泼水文化”等均与东女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旧唐书》和藏经记载,早在中原王朝隋唐时期,随着象雄文明的衰落和吐蕃部落的雄起,世居西藏阿里地区的女性部落开始了行程逾万里的南下东迁,这便是“东女”一词的由来。东女南下后,各迁徙分支分别来到西北、西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其中部落首领所在的分支定居于大渡河上游,大体在今丹巴县和金川县交界处,并在此建立东女国,存续时间达数百年之久。

  丹巴姑娘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东女国消亡后,东女以“女性为尊、女权为本”的传统文化至今生生不息。今天的游人,在丹巴与金川交汇的多个乡镇,均能领略到“女当家”“爬墙子”“少女成人礼”等东女特有的民族习俗。而长年的碾转征战,更在东女的血统基因中,注入了自立自强、不畏艰险、奋发有为等厚重底色,这便是如今丹巴美人谷选美名扬四海的根本原因——天生丽质、优雅端庄、独立自主、追求上进的嘉绒美女们,实质上深受东女文化的影响。

  一场荡气回肠的东女迁徙史,恰是中华民族东西南北大融合的民族史。难能可贵的是,东女在融入嘉绒民族的一千多年进程中,仍然保留了以“女权”和“自立”为主调的文化本底,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崇男权女权平等的法制和道德之路,东女人已经践行了至少十几个世纪。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丹巴一年一度的成人礼仪式,均为少女参与,东女文化的坚定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丹巴少女成人礼仪式 摄影 张小平

  一边是东女文化的千年延续,而另一边,嘉绒文化也同样璀璨夺目。除了传统的藏历年、转山会、石砌技艺、锅庄舞、煨桑等之外,最负盛名的丹巴嘉绒文化传承便是“古碉”和“藏寨”。

  丹巴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分布于多个部落和土司辖区的交汇区,一面要抵御高山河谷自然灾害的侵袭,一面又要防范其他势力的打击。生产生活和防御的需要,造就了丹巴“千碉之国”的形成。其中,生活碉可以住人,生产碉可以屯物,军事碉可以防卫。清朝乾隆时期两征大小金川之役后,对包括丹巴在内的多众多碉楼尤其是军事碉进行了销毁。既便如此,目前丹巴境内的现存古碉仍有562座,是中国三大古碉分布区之一,其数量和集中度位列高原民族地区之首。

  丹巴十三角碉 摄影 曹旭辉

  除了碉楼,嘉绒民居也是一绝。与其他藏式民居逐水而居不同的是,丹巴地区的嘉绒民居普遍具有“靠山、近水、邻田、避风、向阳”的选址特色,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在建筑外观上,丹巴嘉绒民居没有片面追求雄浑高大,而是特别注重精致和婉约之美,强调线条的交织和结构的错落。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认为:“许多元素并不是嘉绒民居的共性,这可能跟东女文化的融入有关,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外形之美”。

  藏寨冬雪 摄影 降初扎西

  东女文化介入嘉绒民居的另一个佐证,是人居环境的利用和营造。以甲居、中路、梭坡、巴底等四大藏寨为典型代表,丹巴民居自古就有“天、地、山、水、树、花、果、草”相生共存的特征,“天蓝与地绿相映、古寨与古树交织、春花与秋彩更替、民居与田园相连”,既保护了生态,又让人视觉和心觉为之而陶醉,更造就了当今美人谷丹巴被誉为“摄影天堂”和“中国最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

  美丽的丹巴姑娘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从“最美乡村”到“旅游兴县” 高原先行如火如荼

  丹巴旅游,特色在乡村,起源也在乡村,位于县城附近的甲居村是全县乃至川西高原乡村旅游的先行者之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名叫桂花,现任甲居一村村支书。

  2000年,刚从成都中专学校毕业的桂花,果断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诱惑,毅然返回家乡,创办了丹巴县第一个藏寨农家乐“甲居三姐妹”,她也成为了本世纪初四川返乡创业大军中的先进典型,受到省级表彰。

  从2000年到2021年,20年间,桂花的农家乐从最初的3个床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床位,年收入从当年的几千元增加到如今的100多万元。她所在的甲居一村,56户村民中,现有52户在从事旅游接待,全村人居年收入从当年的几百元增加到如今的35000多元。

  甲居三姐妹民宿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最近几年,按照县上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我的农家乐先后解决了十几个贫困人员的就业,全村所有的贫困人员都通过涉旅就业创业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桂花介绍说:“现在进入到乡村振兴阶段,我村积极响应县上号召,整合全村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美人菊种植,让没有从事旅游接待的村民,有充分的就业增收平台,农业上的收益让所有参与的村民实现持续分红,并在政策上向贫困户倾斜。”

  桂花和甲居一村的变化仅仅是丹巴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巴县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生态保护等中心工作,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为核心品牌,以“最美乡村”甲居、“摄影天堂”中路、“东女秘境”梭坡、“美人原乡”巴底、“云端仙境”党岭等为主要产品,精心编制了《丹巴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丹巴县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方案》《丹巴县推进“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多个涉旅规划,旅游发展迈入历史性快车道。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在项目建设和品牌打造上,丹巴县成功纳入省级嘉绒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和省级康巴(甘孜)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国家地质公园”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并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四川旅游产业TOP10榜单十大‘最休闲’区县旅游目的地”“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等知名品牌,甲居藏寨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中路景区、梭坡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成功创建丹巴美人谷省级旅游度假区等。

  党岭秋色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2015到2020年,丹巴县旅游接待人数从75.05万人次增长到300.06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60%;旅游综合收入从7.42亿元增长到33亿元,年均增收近70%;2020年,丹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县GDP的占比高达60.2%,已成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旅游经济的发育度位列川西高原各市县前列。

  丹巴美食香猪腿 供图 丹巴县文广旅局

  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县有3200余人通过就业创业、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智力帮扶、技能培训、集体分红等实现了高质量脱贫,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广大贫困人员正从“有门路、能致富、有产业、稳得住”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阶段全面衔接过渡。

  2020年底,据四川省文旅资源普查结果显示,丹巴县文旅资源共有5469个(处),其中,文化资源2458个(处),旅游资源3011个(处),优良级旅游资源586处。在优良级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点21个(处)、四级旅游资源51个(处)、三级旅游资源514处。丰富而优质的文旅资源,为丹巴旅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更给产业融合并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藏寨春色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从“文旅融合”到“农旅融合” 产业升级方兴未艾

  卢阿姆,是土生土长的嘉绒姑娘,也是丹巴美女形象走出大山的标志性人物。在2000年甘孜州建州50周年之际,卢阿姆参加“川藏青滇”四省四地康巴艺术节的选美活动,一举夺得“康巴之花”的桂冠。

  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多轮康巴艺术节选美活动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丹巴姑娘无论是相貌、身材还是气质、才艺,都格外出众。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丹巴美女开始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丹巴嘉绒风情节选美活动现场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2002年,丹巴县正式打出“美人谷”的名号,并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作为区域旅游的鲜明品牌。从该年至今,丹巴县坚持每年举办“嘉绒风情节”和选美活动,美人谷的影响力逐渐从高原民族地区向全国乃至全球扩展,成为了丹巴文旅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最先为世人所追捧的是美人,紧接着源源不断的摄影家、探秘者、普通游客慕名而来,发现丹巴的美远远不止于人,于是将镜头对准了古碉、藏寨、锅庄舞、成人礼、赛马会,也对准了湖泊、春花、秋彩和蓝天、白云、阳光等等,这就是我县文旅融合在产品营销领域的真实路径。”丹巴县文广旅局局长李松华如是说。

  巴底邛山土司官寨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除了营销领域的文旅融合,在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上,丹巴县同样不遗余力,典型的代表就是巴底乡邛山村的雍忠彭措家庭博物馆和中路的罕额庄园。

  巴底是东女文化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美人谷的原乡,同时还是嘉绒邛山土司官寨遗址所在地,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探秘休闲。近年来,村民雍忠彭措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自发收集土司文化、东女文化、美人文化等各类历史遗物,利用自家住房建成了当地首个也是文化实物规模最大的嘉绒文化家庭博物馆,现有藏品300余件,覆盖嘉绒生产生活、军事外交、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从开馆至今,累计接待参观游人近20万人次。

  文旅融合下的嘉绒文化家庭博物馆 摄影 张孝东

  在中路藏寨,罕额庄园把嘉绒藏族非遗博物馆活态融入建筑里,既保留了当地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可供深度体验的参与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土陶制作、木版画制作、印制经幡、手工艺刺绣,观摩藏式酿酒技艺等,制作的制品可以购买,可以品尝,文旅融合极大地提高了游人的获得感。

  罕额庄园内体验画唐卡 供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

  在农旅融合方面,丹巴县围绕乡村旅游龙头景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研学农业,让农业为旅游营造更好的环境、增加更多体验的项目,也让旅游为农业的增值带来更多的商机、农产品的外销提供更多的可能。

  在该县甲居镇,村民刘芳打造的四亩田园综合体远近闻名。该综合体集民宿、种植、庄园等功能为一体,除利用民居建筑打造特色民宿外,同时流转周边群众土地40余亩,用于种植玫瑰、薰衣草等花卉,既可增加旅游观光价值,又可提高土地经营收益,形成了农旅结合互为补充的良好模式。在经营过程中,还聘用租地农户10余位村民在综合体务工,实现了脱贫攻坚、旅游发展、乡村振兴三效合一。

  当地村民在甲居镇四亩田园综合体务工 摄影 张黎萍

  除了点状的农旅庄园外,丹巴县还在甲居、中路等主要旅游景区点,大力发展雪菊、玫瑰、苹果、樱桃、花椒、西红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