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文 苏蕊/后期)今年年初,舞蹈《唐宫夜宴》火“出圈”,节目让河南博物院的乐舞俑“活起来”。如果有博物馆喊你来演戏,你愿意变身“剧中人”吗?
今年4月起,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对外公开招募戏剧舞蹈演员。这个刚满1岁的博物馆,成立了“演绎社”,希望通过戏剧表演和舞蹈,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社员不是文博、艺术、表演类专业人员,而是一群热爱表演的文博爱好者,博物馆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从节目编排到演出,他们全程担任主创。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对文物、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灵感。
△《身临其“镜”》剧照
博物馆组建演绎社,成员都是文博爱好者
博物馆内,舞者用轻盈的舞姿,演绎清水上泛起的阵阵涟漪,就像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罐耳壶”腹部的水波纹装饰;一面唐代铜镜的展柜前,“两只鸾鸟”在展厅里比翼齐飞,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千年前有情人相思重逢的情景重现……
△舞者用轻盈的舞姿,演绎清水上泛起的阵阵涟漪
在吴文化博物馆,有这样一支演绎团队,他们不是专业演员,而是一群文博爱好者。
△鸾鸟在展厅里“飞”
今年4月,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戏剧部公开招募,24名成员进入社团试运行阶段。两个月后的“国宝之夜”上,他们的原创剧目《身临其“镜”》首演。
这个剧目,以馆藏一级文物“双鸾瑞兽纹铜镜”为灵感创编。这是一面八瓣菱花形铜镜,镜子背面有双鸾双兽、缠枝莲纹、蝴蝶和花草纹等装饰,线条简炼流畅,鸟羽细腻分明,是唐镜中的精品。
△双鸾瑞兽纹铜镜
《身临其“镜”》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穿越到镜子里的世界。围绕关于镜子的历史典故,这部剧演绎了三个片段,主题分别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剧中年轻人了解了镜子的“前世今生”,由此对文物产生敬畏之心。
今年7月8月,演绎社继续面向社会发出“邀请”:“欢迎对历史与文物感兴趣、有表演欲、对舞台充满向往的你加入!在这里,你可以在参与中获得老师的专业指导,在尝试中发掘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这里,你可以在交流中结识热爱演绎与历史的同路人,在演绎中释放自己独有的舞台魅力。在这里,你甚至可以参与剧本、舞蹈的创作,策划剧目演出,让理想可触摸,让意志可到达。”
从编排到演出,主创团队是一群非专业人士
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社长潘俊是一名85后文博爱好者。平时,他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工作和文博、艺术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今年4月,他关注到吴文化博物馆的招募公告,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演绎社的第一批成员之一。
目前,演绎社一共有2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来自社会各界,有教师,有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学生。潘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社员大多和他一样,都是热爱文物、喜欢表演的人,“以前都是在舞台下看,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主角。”
△潘俊
最近,社团活动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暂缓。此前,每周六都会有一场沙龙,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剧本,把自己的创意写下来,再一起磨合。“围绕一件文物,编排一个剧本,比如馆藏的影青粉盒,要从哪个方面阐述、怎样表演,都是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潘俊说,在演绎社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大开“脑洞”。
登上舞台,社员可以自由选择尝试不同角色。在《身临其‘镜’》这个节目中,潘俊在第一场戏中扮演皇帝,第二场戏中演一个敲鼓的人。“戏是我们自己编排出来的,大家都非常熟悉,也很爱它。所以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得心应手。”
“文物其实离生活很近。”在参与的过程中,他对文物、对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灵感。
△《身临其“镜”》剧照
博物馆给演绎社提供指导,也会邀请专业的老师前来交流,但不会做过多限制,而是让社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吴文化博物馆宣传主管李爽介绍,几个月以来,一些社员因为时间安排冲突等原因离开,但能坚持下来的都是“铁粉”。
【对话】
现代快报:吴文化博物馆为什么要发起成立演绎社、招募演员?
△陈曾路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博物馆发起演绎社,是希望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形态,也是对博物馆功能的一次探索。
我们希望博物馆不仅有静态的展示、传统的教育推广传播活动,还有动态的舞蹈、音乐、戏剧等进入,“动”和“静”结合。
此前,吴文化博物馆跟专业演出机构也有合作。但是仅有专业的演出是不够的。我们更希望,博物馆作为一个平台,让社会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背景的文博爱好者利用这里的文化空间、文化资源,感受文化氛围。这个过程中,要突出的主要是可持续性,让这些活动更有生命力、更原生、更自发。
其实,对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的追求,不仅仅是专业人士才有,“素人”也是一样的。无论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还是视频平台上秀舞姿的年轻人,都常常让我们为这些“素人”的舞蹈天赋而惊叹。这折射出公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而博物馆能给大家一个更好的、更有指向的平台。
△《身临其“镜”》剧照
现代快报:4个月来,演绎社的表现有没有达到预期?
陈曾路:从今年4月发起第一次招募,到现在已经有4个多月。前不久,在我们的“国宝之夜”,已经演了第一场戏,反响非常热烈。
目前,演绎社还在探索、起步的阶段,离不开博物馆的扶持。博物馆作为一个孵化的平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体而言,我们对这个团队的构建很有信心,也很乐观。
现代快报:演绎社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是什么?
陈曾路: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这需要一个过程。最近,博物馆和一些专业团队签约,共同培养、培育演绎社。
未来的目标是,演绎社发展成为一个更独立的机构,和博物馆之间有分有合,既有季度大型演出,也有小型的日常演出。演出的场地,也不会局限于博物馆,而是走出去,走进社区、校园等场所。
希望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加入,让这个队伍不断扩大。
现代快报:今年年初,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河南博物院成为顶流网红。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也会有这样的“流量”吗?
陈曾路:我们的想法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演绎社并不追求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更强调群众性,回归本源,服务于博物馆在地的受众。
吴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年多,目标从开馆第一天就很清晰,要做一个高水平、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综合体,让观众获得非常好的文化服务。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