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10月18日,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南京晓庄学院师德教育馆正式开馆。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馆为全国首个师德教育馆,是迄今聚存陶行知文物、史料最多的场馆。当天,一座“陶行知”雕塑在场馆揭幕。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出席活动。
全国首个!师德教育馆开馆,是聚存陶行知文物最多的场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师德教育馆位于南京北郊老山脚下的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这里是陶行知当年办学原址的核心区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源地和实践地,占地约100亩。包括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十英烈纪念碑、师德教育馆等。
行知园是陶行知生平展示、教育思想研究、师德师风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被授牌“江苏省师德教育基地”“南京市师德教育基地”,是南京和省内外许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入职、入学的第一课堂。
其中,师德教育馆总面积1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为5450 平方米,包括序厅、尾厅、四个主题厅和一个专题展厅。
该馆以“四有好老师”为主线,挖掘1600多件珍贵史料、文物,采用展板、实物、情景重现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全面展示陶行知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以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7件,三级文物11件。
△平民千字课书本
高山仰止!一件件文物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在理想信念展厅中央,用一个个竹片制作的课本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原来,这是陶行知为推进平民教育,与好友朱经农合编的《平民千字课》。据悉,课本4册,每册24课,共96课,四万字,发行300万册。
展柜中则陈列了陶行知送给母亲用的四册课本,上面写着“母亲读的”字样。现场的讲解志愿者说:“陶先生遇到要饭的孩子、车夫、码头工人、店员等,都会把千字课本送给他们学习。”
△周恩来送给陶行知的御寒毛衣
一支钢笔、一件学士服、一本书籍……展馆里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浅灰色、圆领,绒线虽粗,但针脚密集。在展厅内,陈列着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毛衣,它的“来头”可不小,是江苏省一级文物。志愿者讲解员说:“这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周恩来送给陶行知御寒的。”
原来,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和经济封锁,育才学校的学生一天只能吃2碗稀饭,陷入经济困境。同时,陶行知也经常挨饿受冻,最后病倒了。得知这一情况,周恩来派中共中央驻渝办事处的徐冰专程去看望陶行知,并送去了一件用延安毛线织出的毛衣。这件毛衣,带去了中共党中央对陶行知的牵挂,但陶行知一直把它藏在箱底舍不得穿。
△陶行知的手模和面模
在陶行知看来,一位教师崇高的道德情操离不开爱国,他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陶行知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馆内还珍藏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陶行知的面模和手模。志愿者讲解员介绍,陶行知挚友、著名歙籍艺术家许士骐摹成阴模,然后翻制而成。陶行知最后的遗容被留存下来,供后人瞻仰,含有“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寓意。
△吴为山制作的“陶行知”雕塑
为时代造像!吴为山为“陶行知”揭幕,现场解读雕塑蕴意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和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陈华为师德教育馆主题雕塑“陶行知”揭幕。据悉,该雕塑由吴为山创作。此前,为展现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成就,吴为山专程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研究大量史料和陶行知研究成果。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南京大学的陶行知像是多年前通过一捣一捶,从石头里打造而来。“这座雕像则是用青铜铸造而来,铸造陶行知伟大的精神。”
据介绍,整座雕像高3.6米,所塑雕像表情庄重,目光深邃,左手持书,身子微微前倾,似正在台上演讲,阐述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吴为山介绍,这座雕塑展现了陶行知循循善诱的形态,充满了仁爱之心。
“虽然手中的书本打开,但是陶行知并没有看,这是因为一切内容都已在心中。”此外,陶行知的表情则充满了欣赏。仿似陶行知正在回答学生的提问,对学生充满赏识和仁爱之心,对一切知识充满新奇和期待。吴为山补充说:“陶行知的手势,也代表着‘知行合一’。”
雕塑的背景则是一块巨石,这一巨石与人像浑然一体,形成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吴为山说:“巨石下面是一片崇山峻岭,与南京晓庄学院依山而建的造型不谋而合。上面则是宋庆龄所题的4个大字‘万世师表’。陶行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永远地立在那里,为师生讲述教育和人生的意义。”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